一、课程性质与作用
《电气控制与可编程序控制器》课程是电气自动化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等专业的主干专业课程。本课程是一门职业性、实用性较强的专业课程,它对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其它课程起到前后支撑作用,对学生核心专业能力的形成起到关键作用。本课程以授课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以实践为主,在教学中采用“教、学、做”三位一体的课程教学模式,根据课程的特点、高职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特点,在实验室、生产现场完成课程教学与学习。在实践中使学生较快理解PLC的基本工作原理,掌握PLC指令系统和应用特点等知识,具有较好的PLC的设计、编程、调试及故障排除的能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PLC的相关技术,能够在实际应用中熟练的使用PLC来完成相应工程任务,提高实际的工程应用设计能力,增强学生在就业中的竞争力。
二、课程设计的理念与思路
1、课程设计理念:
根据高职办学的目标,学校紧密依托行业并与企业合作开发课程。《电气控制与可编程序控制器》课程的开发和设计,按照“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职业导向、能力本位”的理念,聘请相关行业专家、企业家担任专业委员会委员,实行实践指导和专业培养;对专业核心课程《电气控制与可编程序控制器》的教学目标,能力、知识、素质结构进行论证,不断调整,使之更加符合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就业市场需要,充分体现出其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特点,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2、课程开发的思路:
按照“以实际职业的工作任务为依据,以项目与任务作为能力训练的载体和过程,以‘教、学、做一体化’为训练模式,用任务达成度来考核技能掌握程度”的基本思路,在进行行业实际情况和岗位调查,并与行业技术专家对工作岗位分析的基础,共同制订了本课程的典型工作模式和具体任务;在典型工作任务的基础上找到具有工作情景的多个训练项目,并对每个项目明确相关的目的要求和需要掌握的能力技巧等,突出了工学结合与职业素质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