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课堂绽放校园,创新传承点亮未来希望 ——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课堂教学
发布日期:2024-07-02 13:42

        随着国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重视,全国各地的学校纷纷响应,积极开展特色课堂,将传统文化融入现代教育体系,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提升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该如何让学生真正做到让传统文化外化于行,内化于心呢?我校公共基础部大学语文教研室在积极的探索。
      理论学习必不可少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形成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支撑着中华民族历经五千余年生生不息、代代相传、傲然屹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道德情操、价值观念、审美品格、艺术情趣、辩证思维和科学智慧,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矿藏。我们必须通过理论学习把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递给学生,提升学生的文化涵养,培育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让学生成为具有崇高的文化自觉意识和厚重的历史责任感,具有文以载道、知行合一、经世致用的优良传统,具有家国天下的博大文化情怀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课堂活动同步进行
      课堂是开展教学的主阵地,学生是课堂的主人翁,要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参与课堂,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我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结合济南地域文化和家乡文化,开展“我说我家乡”“济南名士我来讲”等活动。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进行资料搜集和实地调研,然后以PPT、视频等形式分享给班级学生,在调研中学生既获得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有锻炼了学习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还无形中增加了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学生在分享“我说我家乡”活动
 
学生在分享“济南名士”调研成果
 
学生手工制作的济南名士作品
 
    非遗体验增加实感
       非遗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非遗进校园能有效的拓展学校教育的广度和深度,是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也是改变学生德育、美育教育工作的重要方式。但是非遗项目众多,我校主要选取了适合青少年发展的非遗技艺类项目,从最开始的传播、鉴赏逐渐向技艺传承、技能传承的实践层面发展,目前学校设立了“镂艺飞花”剪纸工作室和“一琴一品”古琴工作室两个非遗传承实践基地以及一个刺绣兴趣小组,让“非遗进校园”迈向一个理论与实际深入融合的新阶段。接地气易上手的非遗保护,在学生中间得到了大幅度的认同,让原本枯燥的学习变得丰富多彩和灵活生动,既让学生体会到了非遗项目绝佳的技艺,也传承了伟大神圣的民族精神。
 
剪纸工作室的学生在制作剪纸
 
刺绣兴趣小组学生在学习刺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