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程定位
本课程是建筑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从事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建筑工程管理和工程造价编制所必需的识读建筑施工图的能力,熟悉建筑制图的相关标准,了解工程建设的基本程序,能够利用工程图样进行沟通与交流。
1、专业培养目标定位
专业培养以岗位及企业需求为导向,重点创新以生产性实训为特征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为企业培养具备建筑工程施工与技术管理等方面职业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能在建筑施工企业从事组织施工、技术管理、造价管理等职业岗位群的高等职业技术应用性人才。毕业生主要从事的工作岗位是施工员、预算员,部分毕业生从事资料员、质检员、测量员、监理员、安全员等岗位。
2、本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定位
课程组在与企业人员、用人单位沟通交流,在对毕业生情况调研的基础上重构了“以建筑工程项目为载体,以工作过程为主线”的课程体系。通过对建筑工程建设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的分析,构件体现建筑工程建设高技能人才所需职业能力、职业素质和专门知识要求的行动领域。
建筑制图与识图课程属于建筑类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占有核心地位,可以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后续课程如房屋建筑学、建筑工程施工技术、钢筋混凝土工程等提供必要的理论和技能准备,同时也为今后从事施工员、制图员、预算员、资料员等奠定坚实的基础。其任务是培养思想素质过硬、个人能力突出、“会识图、能绘图、重质量”的高技能人才,在整个课程设置重起到主干、支撑的作用。
3、课程培养目标定位
课程以职业工作岗位需求为导向,以实际工作能力为培养目标,以项目为实现的载体,以学生为教学的中心。课程目标是使学生具有专业能力、社会能力、综合能力四个方面。
专业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掌握建筑的概念、分类和民用建筑的基本组成;掌握建筑工程建设的基本程序;掌握正投影的理论以及房屋建筑制图的相关规定和标准;能绘制建筑的平、立、剖面图和详图;具有建筑施工图识读的能力。
社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交流沟通能力;接受批评;角色及利益的定位。
综合能力:自我学习与提升;创新;自我表现力;适应性与灵活性;责任感;自我调控。
建筑制图与识图的地位与作用
二、课程设计
1、课程设计理念
本课程是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的理念进行设计的。课程的教学设计以提高学生职业能力为目标,结合岗位典型任务精心选取和设计教学任务,充分体现工学结合的特点以及职业性、实践性、开放性。
职业性:以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为导向,在教学过程重注意形成自身的“企业文化”氛围,重视职业素养训导,强化学生的安全、质量意识;精心选取在工作中遇到的典型任务,形成在教学过程中引入企业的多元化评价标准和绩效考核办法。
实践性:组织学生到小区观察不同类型的建筑物;到企业去参观、调研、实训、实习、体验岗位角色;在授课过程中,通过工作环境的模拟,把学生分组,设置“组长”、“成员”。讲解下达任务后,“成员”分头行动,最后组内集体评议“成员”作品,由“组长”与指导教师决定最终成绩,并在班级评比,增强学生集体荣誉感和团队协作能力。
开放性:(1)课程内容选取的开放性:将企业真实工作任务进行加工和处理,使之适应教学的需要;(2)教学方式的开放式:通过校内教学、现场参观、工程施工过程中的体验等多种形式进行教学;(3)学生成绩评定的开放性:学生成绩的评定采用学生自评、小组评议、教师评价和企业评价等多种方式进行。
2、课程设计思路
改变传统的以学科体系为基础的教学思路,探索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方法和实施方案。通过对相关职业岗位要求调查,与行业企业的相关岗位工作人员一起进行研讨,共同进行课程的设计,分为五步:
第一步:专业教师深入企业进行职业岗位调研,获得毕业生的主要岗位及岗位典型任务;
第二步:学校和企业合作,学校专业教师、企业专家、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共同组成课程设计小组,对调研获得的岗位典型任务,结合制图员职业标准进行分析,以岗位需求为依据,以职业能力为主线,得出职业能力需求表,体现职业性的要求。
第三步:课程设计小组合作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与设计,以工作过程为基础,以工作实践为起点,体现实践性的要求,制定建筑制图与识图的课程教学标准;
第四步:课程设计小组依据课程标准,进行教学情景设计,并开发设计课程教学所需的各类教学资源,包括:PPT课件、案例、习题、学习指南等,满足课程的教学需求;
第五步:课程设计小组进行教学过程设计,采取任务驱动、案例分析、分组讨论、角色扮演、启发引导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实践、提高教学效果;根据学生的学习效果,结合学生任务体验后对课程教学新要求的信息反馈,再进行职业岗位调研、工作任务分析、课程内容设计、教学资源开发、教学过程设计五个步骤新一轮的循环,体现开放性的要求,使课程内容与企业需求的一致性,不断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