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课程的特色与创新点
一.积极推行课程改革
本专业坚持校企专业共建,校企合作开发课堂,已完成校企合作教材2部,包括《市场营销》课程。积极探索实施模块化教学,开设汽车营销等职业方向,实现了大营销与专业营销的结合,提高了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二.行动导向的教学设计
课程内容取舍以企业市场营销实践工作过程为依据,以完成产品营销策划方案为主线,对知识性内容采用任务驱动模式,实务性内容采用项目导向模式,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手段,做到“教学项目化、学习自主化、实践职场化”,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营销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三.形式多样的营销实践
以课内训练与课外实践相结合、仿真模拟与实战顶岗相结合,设计了项目教学、兼职促销、实习基地、顶岗等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构建了立体化、系统化的实践教学体系,不仅使学生在真实环境中体验市场营销活动的实施和操作,锻炼学生营销技巧,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职业素养。
校内实训室和校外实训基地能较好地完成实践性教学任务。校外实习方面,已与北京博杰纵横国际集团、山东苏宁电器有限公司、皇明太阳能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北京科华鼎科技有限公司、山东蓝海酒店集团、济南唐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山东天元医药有限公司、全脑教育集团等企业建立了紧密型合作关系。
四.多维多元的教学评价
教学效果评价采取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课堂参与与课前准备相结合、课内学习与课外实践相结合、教师评定与企业评定相结合,重点评价学生态度和职业能力。学生的成绩评定以突出阶段评价、目标评价、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评价为指导,以评奖激励为手段。
五.积极探索创新校企联合设计、组织的实践教学体系
在校内,由企业兼职教师和校内专职教师共同负责实践课程的教学与实施;在校外顶岗实习,由营销专业教师与企业人员负责管理,形成了从实习动员到岗前培训到顶岗实习、轮岗安排再到实习评价等一系列规范化管理流程。保证学生在经历真实的工作情景时,随时感受到来自学院和专业教师的业务、知识指导,形成与工作过程紧密结合的校外学习模式。
六.“订单式”人才培养使工学合作迈向新的台阶
2009年与北京博杰纵横国际集团合作成立“阳光海天班”、2011年与济南凯嘉伟业合作成立“凯嘉营销班”。由企业派出授课教师,学校提供学习场所,根据企业的岗位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与培训。在与企业合作的过程中,学生的职业意识与职业技能大大增强,我校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5%以上。
本课程与国内外同类课程的比较
一.在教学模式上的创新
从总体上看,市场营销专业虽是一个比较成熟的专业,但就高职院校来说,绝大多数高职院校的课程设计还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即“理论+实践”的简单模式。在教学方式上,我院市场营销教研室首先根据教高16号文的精神在课程改革中推行的项目和任务驱动组织教学,同时设置仿真教学环境进行模拟,最后采用真实任务进行实操训练。
1、教师在授课环节首先以项目、任务为驱动,摒弃传统的单纯按学科逻辑与思维来组织教学内容与安排。
2、模拟仿真环境使学生能够循序渐进的掌握营销的相关理论与实践技能。虚拟环境成为连接校园与真实工作环境的桥梁与铺垫。
3、按照企业的真实工作任务布置下去,由学生分组或独立完成。使学生能够具备毕业即上岗的条件。在真实的工作任务的锻炼下,学生能够在步入企业时能够游刃有余的应对岗位上的各种问题。
二.在实践教学上的创新
1、与校外实训基地合作开发实训项目——“营销之星”学生校园销售竞赛活动
任何真实的课堂模拟都无法取代商业实战带来的巨大挑战和学习效应。“营销之星”项目就是由校企合作开发的旨在让学生通过实战检验学习效果,在就业前提升就职能力。“营销之星”的综合实训项目是由合作企业提供真实的产品和销售设施,学校提供销售场地,学生按照5-6人一组的团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为期一周的销售活动,销售业绩最高的团队授予“明星团队”,优秀个人授予“营销之星”(具体活动内容和模式在实施过程中参照了《赢在中国》栏目的“商业实战”环节)。
2、与2家校外实训基地合作举办“订单式”人才培训班
目前,市场营销已经拥有了30多家校外实习基地,实习基地在承担教学实习的同时,还为营销专业学生提供顶岗工作、毕业实习的场所,并派指导教师承担教学任务。这些稳定的、数量充足的校外实习基地,与我们有着良好的合作关系,进一步锻炼了学生的推销技能和社会竞争能力。
2009年与北京博杰纵横国际集团合作成立“阳光海天班”、2011年与济南凯嘉伟业合作成立“凯嘉营销班”。由企业派出授课教师,学校提供学习场所,根据企业的岗位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与培训。经过培训后学生可以直接上岗,目前已有多名学生被录取,奔赴各地开展营销工作,并有多名学生顶岗实习。这种“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学校与企业的互动式教学,缩短毕业生对现场岗位的适应周期,降低了教学成本,为学生创造了良好择业条件,深受企业和学生的欢迎。
淄博职业技术学院、日照职业技术学院等示范建设院校的市场营销专业都在进行卓有成效的改革,这些兄弟院校成功的经验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政策支持与措施
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基础,是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保证。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教高[2003]1号)、《山东省教育厅关于开展高等学校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鲁教高字[2003]10号)及《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精神,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我校出台了一系列保障课程建设的政策措施,为学院的课程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使学院的课程建设和发展呈现出了良好局面。
一、建设经费及使用
1.校级精品课程建设经费采取专项经费投入的形式,实行专款专用。每门精品课程的建设,学校每年提供1万元的经费支持,其中总体经费的60%用于精品课程建设,20%用于管理费用,20%用于精品课程建设奖励。
2.各立项课程自获立项之日起,可申请预支总经费的50%作为先期建设经费,中期检查合格后学校统一拨付经费的剩余50%继续完善精品课程建设。
3.教务处对校级精品课程的使用有检查监督责任,对建成后使用不利、内容更新不及时、实训项目陈旧的课程应对相应课程负责人提出处理意见。
4. 校级精品课程建设经费必须专款专用,具体使用权归各精品课程负责人,教务处负责对经费的使用情况进行审核。凡将本项目经费挪作他用者,一经发现立即停用,并将追究挪用者的责任
二、精品课教师任职、维护及奖励措施
1.任职资格:精品课授课教师应具有中级(含中级)以上职称,并尽量形成老、中、青层次的教师梯队。
2.凡担任精品课程的教师有责任与精品课程项目负责人及时沟通,并在项目负责人的指导下在任课期间担负精品课程的维护、更新工作。
3.凡在校级精品课程基础之上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奖励5000元,被推荐为国家级精品课程的奖励10000元。
4.具有精品课任职资格的主讲教师,在担任精品课程的授课任务时,根据系部及教务处对教学效果和课程更新维护的考核结果,实施相应奖励。
三、精品课程的管理
1.校级精品课程的总体规划、指导、检查和评估验收由学校教学暨教材审查委员会负责进行。各学院(部)要做好本单位各年度的精品课程建设规划,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学校推荐各年度的精品课程建设立项申报课程。
2.学校精品课程建设实行课程负责人负责制。负责人要把握好课程的总体水平和建设进度,统筹安排课程建设经费,组织好课程组进行课程建设。
3.凡被批准为学校精品课程建设立项的课程,实行动态管理。检查和验收工作由教学暨教材审查委员会专家通过网络平台展开,必要时到相关学院(部)进行现场检查及验收。
校级精品课程检查分数80分以上,并且达到课程建设任务书规定的阶段性建设目标,为合格。中期检查不合格者,停拨建设经费,限期进行整改,整改合格后可申请续拨;如整改仍不合格,学校将取消其校级精品课程立项建设资格,追回先期建设经费。
4.校级精品课程资格有效期为五年。获得校级精品课程者由学校择优推荐参加省级精品课程的评选。
5.学校建立网上教学支撑平台,校级精品课程建设的课程组要在网上建立个性化的教学空间,包括(但不限于):教师队伍、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案、教材、教学参考书目、教学讨论、课程作业(含阶段测试、考试)以及相关教学资源库(案例库、课件库、试题库)等;承担精品课程的教师要积极使用网络进行课程教学和辅导,并协助有关部门和人员做好网站的维护和内容更新工作;校级精品课程要根据形势的发展和需要,及时充实、更新、提升课程建设成果,不断提高课程质量,内容年度更新(或新增)比例不得低于10%。
6.校级精品课程的版权归学校所有。
7.精品课程的建设验收
建设期满,课程建设小组根据建设规划和目标任务,提交立项精品课程验收报告,对教学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教学管理、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总结描述。教学暨教材审查委员会专家对立项精品课程的建设情况进行验收。对验收合格的课程授予“校级精品课程”称号,并择优推荐参加省级精品课程的遴选;验收不合格的,将追回全部建设经费,并取消课程组成员下一年度同类项目的申报资格。年度立项中,一个教学单位如出现两个及以上立项项目中期检查或终期验收不合格,将取消该教学单位下一年度同类项目的申报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