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不仅是一名科学家,更是一颗明亮的星,闪耀在苍穹。8年前,国际编号为3763的小行星被命名为“钱学森星”。
在很多人心中,钱学森是一个神话。在钱老自己眼中,钱学森是怎样的人?
世界著名科学家冯·卡门称钱学森是“无可争议的天才”。钱学森却说:“我不是天才。”不是天才,为何能创造出惊天动地的科学成就?
控制论曾被哲学界攻击为“反动的伪科学”。可钱学森没有被质疑吓倒,而是出版了世界上第一部系统讲述工程控制论的专著,开创了工程控制论这门新兴学科。创新是科学的灵魂,是科学家最珍贵的品质。只有想别人没想过的东西、说别人没说过的话、做别人没做过的事,才能创造出前人没有创造的业绩!
钱学森被誉为“科学界的泰斗”。钱学森却说:“在任何新的领域,我们都是小学生。”
当年,中国的导弹研制工作是一张白纸,很多科研人员都有畏难情绪。钱学森勉励他们:“哪方面问题不太清楚,就去找书、找资料学习,只要钻下去,任何问题都可解决。”聂荣臻曾问钱学森,造导弹,你觉得有什么困难吗?钱学森幽默地说:“困难就像老鼠,听见脚步声就吓跑了。”没有这种勇于探索、刻苦钻研的精神,就不会有中国航天事业“闪电般的进步”。
人们称钱学森是“导弹之父”。钱老却说:“我个人仅仅是沧海一粟,真正伟大的是党、人民和我们的国家。”
“两弹一星”,不仅见证了钱学森、钱三强等老一代科学家的历史功勋,更检验了中国人民的创造能力。在汽车都没造出来的情况下,决定搞最尖端的导弹和原子弹,没有伟大胸怀和气魄,谁敢做这样的决策?当时没有任何先进设备,火箭发动机等复杂精密部件,都是金工师傅用手工一点一点加工的。没有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和广大科技人员的协同攻关,没有累了就在板凳上打个盹的干劲,就没有大漠深处震惊世界的“蘑菇云”。
“现在中国有没有年轻一点、像我这样有名的科学家?”晚年的钱学森有时候问。
培养一批工程师加科学家加思想家的科技帅才,一直是钱老的心愿。在航天事业开创之初,钱学森亲自办“导弹扫盲班”,亲自编写教材。他还大胆启用新人,把有创新精神的年轻人推上“箭头”岗位,挂帅研制第二代战略导弹。钱学森说,“中国的科学技术发展要靠老的,但更重要的要靠年轻人,要靠他们敢想,中国的科学技术才能够发展。”正因为相信年轻人、培养年轻人、重用年轻人,才有了我国航天事业人才辈出的喜人局面。
钱学森眼中的钱学森,是坚持真理的钱学森、科学求实的钱学森、谦虚严谨的钱学森。正因为他敢于创新、善于钻研,才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正因为他甘为人梯、乐于奉献,才在科学界享有崇高的威望。正因为他不务虚名、不尚空谈,才赢得人们的敬重和爱戴。
钱学森不仅是科学界的偶像,更是让人感动的一种精神,催人奋进的一种力量。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阎肃,对钱学森老人这样评价:
大千宇宙 浩瀚长空,全纳入赤子心胸。惊世两弹 冲霄一星,尽凝铸中华豪情,霜鬓不坠青云志。寿至期颐 回首望去,只付默默一笑中。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杜玉波,在推荐钱学森老人的时候这样写:
辗转回国,钱学森展现了中国科学家的硬劲;力学、喷气推进、航天技术,钱学森展现了一位科学家在研究上的牛劲;东方红卫星、神舟飞船、嫦娥奔月,钱学森给中国航天事业打了足够的底劲;今天,这位中国航天之父所开拓的事业正阔步向前,冲劲十足!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陈章良,在推荐钱学森老人的时候这样写:
他不仅以自己严谨和勤奋的科学态度在航天领域为人类的进步做出卓越的贡献,更以淡泊名利和率真的人生态度诠释了一个科学家的人格本质。
感动中国组委会授予钱学森的颁奖词是:
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5年归国路,10年两弹成。开创祖国航天,他是先行人,劈荆斩棘,把智慧锻造成阶梯,留给后来的攀登者。他是知识的宝藏,是科学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