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兴中华必先振兴文化。推动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是文化创新。创新是文化的生命,没有创新的文化很难延续,更遑论繁荣。而要促进文化创新,必须首先解决相应的观念问题。
文化有两种含义:广义文化指人类行为及其成果,文化创新语境中的文化是狭义文化,主要指文学艺术、道德、政治思想、法律思想、宗教、哲学等广义文化中的精神层面,也指游戏、民俗等广义文化中的行为层面,自然科学既有物质属性,又有狭义文化属性。讨论文化创新,可从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两方面展开,两者既有个性,也有共性。从科学角度解读文化创新能够澄清一些认识,这里主要把基础科学创新与文学艺术创新这两种有代表性的创新活动进行比较。
文化创新的方向:
要有敢与世人一争高下的民族气概
科学创新可以在多个层次上进行,创新方向首先应当考虑向最高层次冲击。当总体水平上突破之后,创新一般分两个方向进行:一个是对构造图景进行拓展和表现风格进行深化,或者在整体图景和整体风格下追索细部图景和细部风格,或者根据各种图景和风格发明不同的技术手段和表现手法。在物理学史上,继“能量子”图景之后产生了“物质波”图景,根据这两个图景,对粒子运动状态的探索随即展开,形成了“矩阵力学”和“波动力学”两种方法,接着就是微电子技术的不断发明。在美术史上,十七世纪荷兰画派突破古希腊“标准美”的传统,开创了自然写实的一代画风,这种风格的深化是为画外人物的存在留下联想,在景物、静物、肖像方面,荷兰画派都发掘出了现实生活的质朴美感,在技法上开辟了运用光影表达主题和情感的先河。
创新的另一个方向是在总体水平上继续寻求突破。新图景和新风格的产生固然需要长期不懈的艰苦努力,但只要创新冲动和行动存在,即使没有重大突破,也不会没有先期创见,这应该是文化创新的主导方向。只有瞄准大目标,才会引发大繁荣。
九州生气恃风雷,文化创新首先要有敢与世人一争高下的民族气概。上世纪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前期,在民族解放精神的感召下,中国科学界的攀登意识普遍树立,结果留下了一段光彩夺目的历史。七十年代末期至八十年代,在思想解放精神的鼓舞下,中国文艺界的流派意识普遍被唤起,结果创造了一个群星灿烂的时代。当然,文化创新不能急功近利,但当前要着重解决的问题是平庸心态对文化事业的腐蚀。
文化创新的特点:
科学创新与文艺创新有共同点
成功的科学创新会在思想上产生颠覆性效应。例如,物理学中“能量子”图景揭示了辐射被连续状态所掩盖的离散特性,而“物质波”图景则揭示了粒子被离散状态所掩盖的连续特性,人称这是分别从两个边角揭开了蒙在自然界脸上的巨大面纱。文艺的主要功能是予人以审美享受。审美对象的功能是以一种介于静动之间的状态,对人产生中等强度的刺激,对人复杂的内在生活进行诱导和整理,使人获得一种与自己吻合的情感体验和哲理领悟,从而引起生理和心理的快乐。
文艺创新的含义是审美对象的内容和(或)形式发生变化,使人的体验和领悟得以提升,成功的文艺创新会在心灵上产生震撼性效应。例如,舞蹈《千手观音》突破了残疾人不能集体共舞的传统认识,把古典形式与现代手段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流光溢彩的神话形象透射出无声世界的生命活力,产生了强劲的美感冲击。
从信息论角度看,科学创新和文艺创新的共同点都是系统质变或者亚系统质变,这种质变可以通过信息的变化进行把握。科学创新认定可以借助于计量的精确,例如相对论和量子力学都有具体原理和公式可以与牛顿力学对比;文艺创新认定却被迫受制于对象的模糊,特别是圈内人物的作品差异往往只能意会不可言传,这就为创新程度的识别带来了困难。其实,在模糊数学诞生以后,模糊事物的质变也不是完全不可度量的。
对文艺作品的创新程度,可以选取具有相同学历而不同背景的人群,从不同侧面进行描述,运用模糊数学对这些描述进行处理,总体结果由专家或专家组认定。需要注意的是,即使对科学成果也不能迷信定量把握,对文艺作品最终就更要交付时间检验,能够历久弥新的作品才是真正优秀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