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导报】十几个员工突然辞职 银行竟招不到合适大学生——就业招工两难怎么破?
发布日期:2016-12-28 09:04

又到年底招聘季,让企业头疼的用工难问题再一次冒了出来,某国有银行上海分行行长就曾碰到过这么一件头疼的事情——其下属某支行十几名员工集体辞职,让整个支行的工作陷入停滞。

企业面临用工难,高校学生却面临就业难。经济导报记者采访发现,个别高校与社会脱钩严重,开设社会需求量极低的专业,学生自然就业难。受访的教育界人士认为,学生就业难、企业用人难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因信息不对称等原因,高校和企业成了“困境中的囚徒”——每一方做出的选择都不是让二者双赢的最优项,并造成了双方就业招聘的矛盾。

上述“囚徒困境”如何破?不少企业和高校选择了“校企合作”的方式,还衍生出公众耳熟能详的“企业班”“订单班”“定向培养”等模式,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不知是否为了靠归属感留下员工,上文提到的银行有个不成文的规矩:招聘员工要“双本”,即“本科学历、本地户口”。

然而突如其来的集体离职反而让“双本”成为其纳新的阻碍:当时既非毕业季又非实习季,“烦恼中的行长”先后联系了上海所有高校的金融专业,费尽口舌也没能让一所学校动员十几个符合“双本”要求的毕业生马上到岗。

遭遇用人难的不只是那位行长,上海爱登堡电梯有限公司也面临留人难和用工荒的双重困境。依照国家质检总局颁发的《电梯使用管理与维护保养规则》的规范要求,全国电梯维保人员缺口在50万人。爱登堡电梯副总经理郁宣东告诉经济导报记者,公司不得不花费大量时间对员工进行技能培训,还担心他们培训结业就跳槽。

目前,企业招人难、用人难已成普遍现象,据郁宣东介绍,2014年前全国几乎没有高校开设电梯专业课程;另一方面,高校专业设置却跟社会需求严重脱节。省内某高校教师就曾向经济导报记者反映,4年前时任该校校长力排众议,坚持设立项目管理专业,而“在全国设立这个本科专业的高校不超过3所,其余多是研究生专业”。结果,4年下来很多企业都不知道该校有这个本科专业,首批该专业毕业生“全军覆没”,一个都没找到对口工作。

教育专家,长期从事升学、就业辅导工作的北京东方盈科技有限公司高级编辑阿庆认为,上述“囚徒困境”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一方面,高校专业设置与企业需求完全脱离,造成了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工作,而企业也找不到合适的人才,招工难;另一方面,学生经历了十几年寒窗苦读拔高了自我预期,使得初次就业成为毕业生眼中降低目标的权宜之计,所以一旦有机会就跳槽,造成企业留不住人。”

校企合作的探索

“行长的烦恼”是被山东一所民校解决的,具体来说,是因山东联合大学常务校长戈进杰的一次到访解决的。

戈进杰是在山东工作的上海人,恰巧这位行长是在上海工作的山东人,两人本有很多话题可聊,但戈是为向银行推荐本校毕业生而来,而行长需要严守“双本”规矩,所以两人话题一时打不开。

当知道上海各大高校都派不出满足银行需求的毕业生时,戈进杰就对行长说:“你需要多少人?我现在就给你派来。”对方反问:“非毕业季,教学任务怎么办?”戈回答:“学生白天是员工,下班后在会议室学习。”又问:“考试怎么办?”答:“试卷送来,下班后考试。”

几次三番,行长提出的刁难性要求戈进杰都有解决方案,于是前者决定打破“双本”规矩,试用山东联合大学的学生;而山东联合大学也凭借这批学生的优异表现,打开了上海金融界的大门。对于这次成功的“推销”,戈进杰认为这是民校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血统”使然。

民校如此,不少高职院校也采用了以用人单位需求为导向的专业与课程设置。阿庆就对北京某高职院校的“新媒体运营”专业印象深刻,“比如一个服装品牌的公众号招聘编辑,那么在应聘过程中老师就跟学生一起,把这个公众号的运营方案做出来了。只要应聘成功,第二天公众号就能正常运营,这才是校企间的无缝衔接。”

此外,近年来一些本科院校也在专业设置方面尝试校企合作,聊城大学2015年就与惠普、青岛软件园等企业合作开设了软件工程、电子信息工程、日语等本科专业。

当然,校企合作也有波折。戈进杰直言,不少企业在合作中缺乏诚意,仅把学生当做临时的廉价劳动力。“只有文化倾向于共同发展、合作共赢的企业,才能与我们合作。”他据此认为,校企合作的根本是双方彼此成就。

上海爱登堡电梯有限公司就是山东联合大学“彼此成就”的合作企业,二者自2014年合作“订单班”以来,学校所用教具都是前者捐赠的产品,学生就业时自然与前者无缝衔接。

 “以学生为中心”

既然部分高校已经在校企合作方面探索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模式,这些模式是否有推广价值也就备受瞩目。

然而经济导报记者发现,目前大规模尝试校企合作以解决上述“囚徒困境”的高校并非主流,不少公办院校在专业设置上依然“我行我素”。

不过,单纯以就业率来决定专业的存废是否妥当,这在教育界内外都有议论。

山东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团委书记侯昭瑾就认为,尽管不少专业因就业前景堪忧屡屡被亮“红牌”,但如法学、公办院校在研究企业需求的同时,一些民校却在尝试摆脱仅以就业率、企业需求为导向的单一考量,开始兼顾学校完善学科与学生未来发展的需求。“未来山东联合大学要有自己的酒店,让酒店管理、电梯、物业管理等相关专业的学生可以在自己学校实践。”戈进杰对学校的发展如此规划。

“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以就业率为依据设置专业,并以此培养学生的工作技能,这是解决企业用人难、学生就业难的一种思路。”阿庆总结道,“目前来看这种思路很难成为高校的主流,但值得每一名教育工作者反思。”阿庆反思的结果,就是认为教育应当让学生找到自己的人生定位,而非单纯的知识宣教。

                                                           (来源:经济导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