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课程建设重要名词解读

发布时间:2010-04-07 10:09

 

一、精品课程
1.精品课程的要求及导向
教育部在教高[2003]1号文件中指出 “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精品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精品课程分为国家级精品课程,省、市级精品课程,校级精品课程。
精品课程是指具有特色和一流教学水平的优秀课程。高职精品课程要贯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指导方针,突出职业能力培养,体现高职的办学定位,特别是专业课程要以岗位分析和具体工作过程为基础设计课程。课程设置合理,符合科学性、先进性和教育教学的普遍规律,具有工学结合的鲜明特色,并能恰当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方法和手段,教学效果显著,具有示范、辐射作用。精品课程建设的导向重在促进教学观念的转变,教学方式的改革,体现教学理念的变化;同时带动一批课程的改革和创新。
2.精品课程建设的内容
(1)教师队伍建设
精品课程要由学术造诣较高、教学经验丰富、具有副高以上职称教师主讲,或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通过精品课程的建设,逐步形成一支结构合理、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并按一定比例配备辅导教师和实验教师,建设专兼结合的优秀教学团队。
(2)重视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
要准确定位精品课程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正确处理单门课程与系列课程改革的关系。精品课程的教学内容要先进,要及时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要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体现新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科技的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
(3)使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要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等手段,改革传统的教学思想观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管理。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重视优质教学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精品课程要能够在网络教学平台上进行教学与管理,建立专门网站(页),相关的教学大纲、教案、习题、实验指导、参考文献目录等要上网开放,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提高优质教学资源使用效率,扩大受益面。
(4)重视教材建设
精品课程教材应是系列化的优秀教材。精品课程主讲教师可以自行编写、制作相关教材,也可以选用国家级优秀教材和国外高水平原版教材。鼓励建设一体化设计、多种媒体有机结合的立体化教材。加强校企合作,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共同开发紧密结合生产实际的实训教材。
(5)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实验、实训、实习是三个关键环节。要高度重视实验、实习等实践性教学环节,通过实践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精品课程主讲教师要亲自主持和设计实践教学,要大力改革实验教学的形式和内容,探索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鼓励开设综合性、创新性实验和研究型课程,鼓励学生参与科研活动。
(6)建立切实有效的激励和评价机制
采取切实措施鼓励副高以上职称的教师上讲台和承担精品课程建设,鼓励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和学生积极参加精品课程建设。要通过精品课程建设,建立健全精品课程评价体系,建立学生评教制度,促使精品课程建设不断发展。
3.精品课程的申报
申报高职高专类精品课程原则上要求是体现工学结合的专业课程,兼顾专业基础课程。申报课程应符合高技能人才培养要求,体现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应由学校、行业、企业共同参与建设,课程负责人以高职院校专任教师为主,负责课程建设的规划、组织与实施;课程网站应至少提供有该门课程的课件、案例、习题、实训实习项目、学习指南等教学相关资料;申报课程的网上教学资源包含课程整体设计介绍录像(不超过40分钟)和课程教学录像(不超过15分钟),其中,课程整体设计介绍录像以说课为主,包括教学设计以及相应的教学设施、环境和实训实习场景等介绍,并附相应文字说明。课程申报负责人要承诺申报材料的真实性,引用的课程资源要注明来源。
4.精品课程建设工作是什么时候启动的
2003年4月,教育部下发了《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教高[2003]1号),精品课程建设工作正式启动。
5.2008年度高校精品课程申报条件
   (1)2008年度高校精品课程的申报课程必须是普通高等学校本科课程、高职高专课程或网络教育课程。
   (2)申报本科课程原则上要求是基础课、专业基础课或量大面广的专业课;在高等学校连续开设了3年以上。课程负责人为本校专职教师,具有教授职称。课程内容应充分体现“精品课程评审指标”的要求。课程网站至少提供有该课程的教学大纲、授课教案、习题、实践(实验、实训、实习)指导、参考文献目录等材料,以及至少三位主讲教师(包括课程负责人在内)每人不少于45分钟的现场教学录像(鼓励将课件或全程授课录像上网参评),且必须按照“国家精品课程教学录像上网技术标准”制作。
(3)申报高职高专类精品课程原则上要求是体现工学结合的专业课程,兼顾专业基础课程。申报课程应符合高技能人才培养要求,体现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详见评审指标);应由学校、行业、企业共同参与建设,课程负责人以高职院校专任教师为主,负责课程建设的规划、组织与实施;课程网站应至少提供有该门课程的课件、案例、习题、实训实习项目、学习指南等教学相关资料;申报课程的网上教学资源包含课程整体设计介绍录像(不超过40分钟)和课程教学录像(不超过15分钟),其中,课程整体设计介绍录像以说课为主,包括教学设计以及相应的教学设施、环境和实训实习场景等介绍,并附相应文字说明。
(4)课程申报负责人要承诺申报材料的真实性,引用的课程资源要注明来源。
(5)为加大优质教学资源共享的力度,课程申报高校要为申报课程提供建设经费,申报课程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后,要保证课程网站畅通,在5年内免费开放课程资源,并不断更新上网内容,逐年增加上网的授课录像,在2至3年内实现全程授课录像上网。
(6)根据教育部有关要求,对国家级和省级精品课程网络开通运行情况、上网内容更新及全程授课录像上网情况等进行年度检查。2007年度高校精品课程年度检查未获通过或检查结果未达到预期建设目标的高校,将限制推荐参评国家级和省级精品课程。
6.我国现在有多少门国家精品课?
据教育部高教司理工处吴爱华副处长、高职高专处林宇副处长在2008年4月22日精品课程专题培训会上的介绍, 2003年-2007年总建好约1700门国家精品课。
其中:
2003年,151门,本科127门,高职高专24门;
2004年,300门,本科249门,高职高专51门;
2005年,314门,本科253门,高职高专61门;
2006年,360门,本科254门,高职高专106门;
2007年,583门,本科411门,高职高专172门,网络教育49门,军队(含武警)院校28门。
二、高职院校的说课
1.说课的目的:
高职院校评估所要求的说课,指的是说一门课程。其导向重在促进老师们教学观念的转变,教学方式的改革,体现教学理念的变化;同时带动课程的改革和创新。
2.说课的内容参考:
(1)说教学队伍建设:说承担该课程教师的结构、教学水平、教学效果,是否有一定比例的辅导教师和实验教师,有否高级职称教师主讲改门课程;
(2)说教学内容建设和课程体系改革:说该课程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该门课程与系列课程的关系、课程的教学内容是否及时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有否广泛吸收先进的教学经验、是否积极整合优秀教改成果,是否体现新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科技的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是否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和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是否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等。
(3)说教学方法和手段:说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等手段是否合理(如能否在网络教学平台上进行教学与管理,建立专门网站(页),相关的教学大纲、教案、习题、实验指导、参考文献目录等有否上网并免费开放,网络课件、授课录像等有否上网开放,有否实行优质教学资源共享等),有否改革传统的教学思想观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管理。是否有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教学模式,对教学特别是实践教学效果的评价是否进行合理设计。
(4)说教材建设:说课程教材是否为系列化的优秀教材、是否是主讲教师自行编写、制作相关,有否建设一体化设计、多种媒体有机结合的立体化教材。
(5)说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说是否高度重视实验、实习等实践性教学环节,有否通过实践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该课程主讲教师是否有亲自主持和设计实践教学,实验教学的形式和内容是否有改革,是否有开设综合性、创新性实验和研究型课程,学生是否有参与科研活动等。
(6)说激励和评价机制:是否有措施鼓励教授上讲台和承担课程建设,是否有措施鼓励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和学生积极参加课程建设。有否建立健全课程评价体系、建立学生评教制度,促使课程建设不断发展。
3.说课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要注意体现教师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要有创新,并正确处理以下几个关系:
(1)在内容体系方面,要处理好经典与现代的关系。
(2)在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方面,以先进的教学理念指导教学方法的改革;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发展;协调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并做好与课程的整合。
(3)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重视在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4)说课要注意体现团队精神、改革思路、创新内容、教育教学观念等。
   三、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建设
1.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建设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开发,有效地保证了专业教学目标能够从市场需求的逻辑起点出发,最大程度地满足职业能力培养的目标要求。在课程体系开发中,关键要遵循“确定专业面对的工作岗位或岗位群——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分析——行动领域归纳——学习领域开发”这样一条逻辑主线。开发过程中,要从专业服务的岗位(群)工作任务调研入手,并依据典型工作任务的能力要求,分析、归纳、总结形成不同的行动领域,再经过科学的分析,实现行动领域到学习领域的转化,构成专业课程体系。   
2.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要把握好几个关键问题   
    课程开发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经过几轮探索,把握好以下几个关键问题,并经反复修改与论证,才能形成一个比较完善的课程体系。   
   (1)校企合作共建课程
    校企共建是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前提条件。要保证课程内容体现职业性,必须有行业、企业专家技术人员共同参与课程建设的全过程。尤其是在岗位工作任务调研与典型工作任务归纳、行动领域确定、课程内容设置等方面,必须要征求行业企业专家意见并进行论证,才能确保课程体系及课程内容的针对性与适用性。   
   (2)学习领域来源于岗位又高于岗位能力要求   
    学习领域即专业课程体系是基于岗位工作任务分析,最终由行动领域转化而来,它的教学目标要求既源于岗位工作能力要求,同时又高于之。行动领域的划分,是按典型工作任务能力要求进行归纳总结的结果,体现的是现实的工作岗位能力目标,是完成目前工作岗位的要求。而就高职院校教育目标来看,不仅要培养社会需要的现实人才,更要考虑学生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因此,专业面向的岗位(群)工作任务的能力要求,是学习领域的课程开发的出发点和基本要求,专业课程体系的开发,要基于此同进要考虑社会发展、科技的进步以及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使学习领域所涵盖的知识、技能和素质要求具有前瞻性,最终达到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在层次上体现出高、在类型上体现职、在素质上体现出优的目标。   
    (3)课程开发要解决好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组织两个层面的问题   
    高职教育专业课程开发,还需要解决好两个层面的问题:一是要明确课程教学能力目标。二是要解决如何组织课程内容,才能有效地实现能力目标的要求。   
    为了达到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在层次上体现出高、在类型上体现职、在素质上体现出优的目标,学习领域的开发要来源于岗位又高于岗位能力要求,这就决定了针对不同的行动领域开发的各学习领域(课程)的教学目标,既要依据行动领域能力目标的要求,也要研究相关领域技术发展及学生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要求,确定本课程教学目标。也就是说,专业课程教学能力目标是对课程体系涵盖的总的能力目标的一次分解、细化、分担,它同样基于与之对应的行动领域的能力目标要求,同时,也高于行动领域的能力目标要求。因此,准确定位课程教学能力目标,是高职专业课程开发中先要解决好的一个关键问题。   
    课程内容的组织包括课程内容的选择与序化,是在考虑人才培养目标(知识、技能、素质)和教育对象的特点基础上,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按照科学性原则、情境性原则和人本性原则,以真实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据,开发能力主题学习单元,并考虑各能力单元之间的逻辑、递进关系,对主题学习单元进行序化。实际上,能力主题单元的创设过程,是对课程教学能力总目标的又一次分解、细化、分担。而开发的各能力主题单元通过序化并实施后,最终能不能完成课程总的教学目标,这也是高职专业课程开发中必须要解决好的一个关键问题。   
四、示范专业建设
1.关于示范专业建设
示范性专业建设是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的核心。凸显市场性的要求设置专业,是专业建设的基本依据;凸显就业性要求确定培养目标,是专业建设的基本定位;凸显务实性要求建设课程,是专业建设的基本内核;凸显开放性要求确定资源结合方式,是专业建设的基本途径;凸显特色,是专业建设的灵魂。

2.示范专业建设标准
    (1)专业建设要以提高人才质量为目的、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为主题,转变教育思想,树立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的新观念,突出专业技能培养的特点。(2)专业设置要适应市场和社会发展的要求。(3)有充足完善的实验、实训设备和场所(基地)。(4)具有优秀的专业师资队伍,有一定数量和影响的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专业带头人,教师学历层次较高。(5)改革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通过校企合作等形式,及时调整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内容,突出本专业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把知识和能力培养紧密结合起来,增强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的灵活性、适应性和实践性。能够编写具有职业特色的校内教材,有专业教材建设规划;能够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辅助教学。(6)专业教学保障措施得力。系(部)领导重视专业建设,经常和行业、企业部门及专家共同研究本专业的工作。专业学术带头人水平高,学校经费支持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