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青团工作社会化机制探析
发布日期:2011-11-18 09:48

【摘要】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经济结构和社会生活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对共青团工作社会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级共青团组织要构建社会化载体,进一步扩大团组织的覆盖面;构建社会化运行机制,大力增强团组织的凝聚力;构建社会化配置方式,有效整合团组织内外资源;构建社会化服务方式,实现团组织全方位服务青年。

  【关键词】共青团工作;社会化;机制构建


  所谓“社会化”,是指新的个体在社会实践中学习知识、技能和规范,接受文化传统,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后来被研究者引用到组织领域,成为一个组织依靠社会、动员社会,又作用于社会,以实现特定社会目标的互动过程。对于共青团工作来说,“社会化”既是有效的工作手段,又是系统的工作思路。通过不断的实践,可以使共青团工作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更加主动、持续、有效地开展。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经济结构和社会生活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对共青团工作社会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构建社会化载体,进一步扩大团组织的覆盖面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非公经济空前活跃,个体私营企业、股份制企业不断涌现,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在竞相迸发,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纷至踏来。以青年为主体的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大量涌现,青年作为最具活力和创造力的社会群体,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外来务工青年大量涌入,在为所在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同时,也产生出一个庞大的青年需求市场。相比之下,传统的共青团组织设置方式却先天性不足,有团员无组织的现象大量存在。在中西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青年劳动力资源的大量输出,许多农村成为“空壳村”,团组织有名无实,工作无法运转。因此,如何因地制宜设置团组织,实现团组织设置的社会化成为团组织应对工作挑战的重大课题。

  共青团组织要做到更好联系和引导广大青年,顺应时代发展,服务党政工作大局,就必须改变以往局限于工作单位开展活动的状况,树立大社会的观念,构建社会化载体,不断扩大团组织的覆盖面。要构建共青团工作的社会化载体,首先要求团的基层组织设置要从单位转向社会、向社会延伸覆盖。在城市,由于非公经济中企业的社会职能逐渐转移到社会,需要所在社区团组织承担起其责任和义务。对于非公经济企业团建工作,团组织只有争取到企业业主的认同和支持,才能为团建工作奠定基础。团组织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站稳脚跟之后,要以“一建三争”(建立团组织、争当青年岗位能手、争当优秀团员、争创优秀青年集体)为载体,采取挂靠、联合、选配团建联络员等方式逐步扩大团组织的影响。在农村,要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以“青春建功新农村”活动为抓手,积极应对农村团组织建设遇到的挑战。利用新农村项目建设引发青年劳动力回流的有利态势,推进农村团组织建设。同时,把一些力量薄弱的村级团组织就近与其他强村结对、合并,实行强村带弱村战略,推动村级团的工作整体推进。以农村青年中心为纽带,积极探索依托基地,农产品协会等形式建团。对于各地的流动团员,要积极探索“一个身份,双重管理”的模式,继续搞好社区建团工作,在试点已取得经验的基础上成熟一个,组建一个,“不求所有,但求所在”。团组织只有肩负起反映民意、服务社会、凝聚民心、动员社会的职责,才能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战斗力,成为组织和引领青年社会力量的坚强核心。

  二、构建社会化运行机制,大力增强团组织的凝聚力

  青年是引领社会风气之先的力量。随着经济的发展,时代的进步,青年的价值取向发生了巨大变化,网络博客、自组织社团、新型协会不断涌现。近几年来由青年个体根据业缘、趣缘、地缘而成立的大量青年社会民间组织,就是以休闲、娱乐、交友、体育、旅游、车迷等多种兴趣为目的和为环保、慈善、维权、公益事业义务贡献等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比如上海出现的“相约四季”俱乐部、“青年白领”俱乐部、“帕奥车友”俱乐部等。开放包容的社会为青年展示才华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也需要团组织的工作形式随着青年社会民间组织需求而转变。共青团组织要更大程度地吸引和凝集青年,就应该构建共青团工作社会化运行机制,根据青年的物质文化需求开展工作。

  构建共青团工作社会化运行机制,需要研究青年、认识青年。共青团对于青年的调查和研究要更贴近青年的现实生活,更贴近党政和社会对青年的关注点,通过建立青少年社会调查系统,让党和政府及时、系统、全面地了解和掌握青年的动态、需求和呼声,影响和参与政府及有关社会组织关于青少年问题的决策,进而形成青年问题及有关社会问题的预警反馈机制,同时增强共青团组织在有关青年事务中的发言权和权威性,促进有关青年立法、青年政策和青年工作的发展。

  构建共青团工作社会化运行机制,在自身职能的履行上要“补位”。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原来一部分由政府承担的社会管理职能逐步由社会团体来承担,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许多管理上的缺位,如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预防,进城务工青年权益的维护,青年志愿活动的组织协调等,这些工作与青年自身发展密切相关,也是政府公共管理职能易被“边缘化”的部分,共青团组织有自己的政治、组织、人力等方面的优势,完全可以承担青少年事务的管理、青少年权益的维护、青年文化的弘扬等部分职能,因此,共青团组织要在自身职能的履行上自动“补位”,进一步扩大工作范围,更好地融入社会。

  构建共青团工作社会化运行机制,服务青年的工作手臂要“延伸”。一个重要的“延伸”是通过青年联合会,青联地方会员组织作为联系各青年团体的联合组织,其形式的调整和变化将有利于联系社会青年,联系民间青年社团组织,同时易于青年的认同和接受。还可以通过青年企业家协会、青年兴趣社团,甚至“QQ网络群”等多种形式,把青年组织起来、联系起来、凝聚起来、调动起来。各级团组织要把青年工作的开展向非团员延伸,向八小时之外延伸,向下级团组织延伸,形成团组织工作运行机制的社会化、网络化。对于不同性质的青年群体采用不同的组织联系形式,有利于提高团组织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有利于填补社区两新组织团建中的空白,使两新组织的青年职工在政治意识下淡化的情况下,在企业提升自己的经济收入和业务技能的同时,也能参与融入以团组织为核心的青年外围组织活动。

  三、构建社会化配置方式,有效整合团组织内外资源

  市场经济是资源配置以市场调节为主的经济形式,其最大的特点是资源配置社会化。共青团工作社会化层面的推进,要求共青团积极营造社会对青年组织的需求,在青年工作与社会需求的结合点上,充分整合社会资源。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一方面团的一些资源在流失,另一方面也有不少资源在流入。要使共青团的资源流入大于流出,关键的问题是要营造青年和社会对共青团工作的需求。只有存在需求,才能有市场;只有有市场,才能有各类资源的进入。当前共青团在这方面具有多方面的可能性和充分的现实条件:一是政府工作对共青团的需求,如参与再就业工程等。二是社会上的各类青年群体的发展对共青团组织的需求,如“白领”青年群体,迫切需要有人为他们建立互相之间及其与社会其他人群之间沟通、交流的渠道。三是2007年中国人均GDP达到2000美元以上,青年日益增长的生活和文化需求。共青团工作只有进一步适应这些需求,才能赢得更多资源的支持和投入。

共青团的各类资源是开展团的各项活动的重要保证。团的各类资源主要包括人、财、物、信息等。这些资源的渠道主要有两条,一是来源于上级,如人员的调入、经费的划拨、党政、党团共用阵地等;二是来源于自身,如由团办实体、团的刊物发行所创费用,这两个方面的资源来源有限,且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因此需要下功夫进一步整合资源。

  首先,争取组织资源。要争取上级支持建立青联、青企协、少工委、预青办等组织,充分挖掘与青少年事务相关的部分资源,优化共青团的工作环境,及时争取政府职能部门在人员、政策、技术、经费上的支持。其次,争取资金资源。随着共青团工作职能的不断拓展,共青团单纯依靠财政拨款、依靠自身的有限资源开展工作已远远不能满足共青团事业可持继发展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共青团组织必须遵循经济规律,注重市场法则与组织优势的结合,在服务大局和社会的过程中,整合社会资源为我所用。要依托社会力量建立各项基金。采取多种形式,争取多家企业建立各项基金,对贫困学生进行资助,推进救助社会性弱势群体工作的深化发展。通过青联、青企协等组织进行融资。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定期组织举办联谊会、座谈会、培训班和参观考察等等,以及通过争取有关部门在政策、技术、信息等方面给予青联委员、青企协会员支持,加强协作,同时赢得青联委员、青企协会员对共青团工作的信赖和工作资金支持。

  再次,争取社会资源。团组织设计的主题活动和工作,采取企业出资协办,给予企业冠名权,扩大企业的知名度。对已通过市场化运作的阵地如读书社、律师事务所、农业服务中心、青年中心等,通过团组织的政治优势进行扶持、命名,建立团组织参与管理的合作式的团的活动阵地,团员青年在参加活动时凭证优惠,团组织负责提供宣传、推介等方面的服务,既达到了服务青年的目的,又扩大了团的活动阵地。

  最后,争取人力资源。通过开展青年人才开发活动,扩展团组织在青年中的影响力,通过“五四青年奖章”、“十大杰出青年”等项评选活动,发现和树立一批青年典型,通过“十杰”带动青年的各项公益事业发展。要通过开展青年志愿者活动,不断树立青年良好形象,满足青年的人生成就感。此外“青年文明号”创建活动,青年文化活动,青工创新创效等团的品牌活动在不同程度上为共青团组织争取了更多的人力资源。

  四、构建社会化服务方式,实现团组织全方位服务青年

  在社会转型期,青年的发展需求是多方面。从近年来的情况来看,就业已成为青年发展的第一需求。中国作为世界青年人口大国,就业不仅是青年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共青团组织要紧紧围绕青年就业创业这一中心,切实搞好服务。一方面要对市场定位进行分析。通过对青年就业和创业特点的长远分析,确定青年创业行动的初级目标是就业,高级目标是创业;确定把实现就业作为青年创业行动服务青年群体的措施,把帮助创业作为服务青年个体的措施;确定青年创业行动的现阶段目标是就业和创业,社会目标是大力弘扬青年创业的时代精神。通过对团组织能力和作用的分析,把团组织的切入点放在青年创业的第一个环节。另一方面,要对市场潜力进行分析。既要做盘活存量的文章,更要突出做好增量的文章。共青团组织既要积极在企业和青年中牵线搭桥,提高就业和再就业的成功率;又要通过扶持青年企业家和青年创业典型,使其事业做大做强,在其自身发展的同时,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实现就业机会从盘活存量到提高增量,从基本内涵到持续递增。团组织要根据青年现实需求,多做服务于青年的实事,如培育就业中介组织、建立就业信息平台,促进青年就业;加大青少年培训教育建设力度,建设务工青年培训学校,加强青年职业技能培训,积极推进广大青年的就业创业。

  农村和城市包涵着各种不同的单位和经济组织。共青团组织要通过与各部门各单位的协调,更好地服务于青年的学习和成长,维护广大青年的合法权益。要建立青少年活动中心、青少年实践教育基地、图书室、阅览室,开展群众性文化娱乐活动;推进青少年“维权岗”建设;建立社区青少年各界专业人才服务队、青少年法律学校,深化青年文明社区活动;组织社会力量开展志愿服务,服务特殊困难群体,扶助弱势青年群体,关爱特殊青年群体;运用好社区的阵地资源,优惠向未成年和青年开放,为社区青少年成长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从而提高团组织的凝聚力、影响力。

  共青团工作的社会化运行有利于解决团的基层组织设置与青年群体分布结构不适应的矛盾,青年的需求旺盛与团组织供给能力薄弱和工作方式陈旧的矛盾,以及共青团事业发展与资源短缺的矛盾。在社会转型和体制转轨的过程中,共青团工作社会化的探索,为共青团工作走上良性发展轨道奠定了基础。

  艾理生:湖南省团校校长、教授

  责任编辑:李华松

  (原载《中国青年研究》2009年第1期,中国青年研究杂志社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