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实施就业优先战略”,这一提法有什么样的意义,对我国的发展有什么样的作用,应该怎样看待这一战略,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副所长莫荣。
“宏观经济必须要处理好四大目标平衡问题:一是持续与适度的经济增长;二是减少失业率,增加就业;三是控制通货膨胀;四是国际收支平衡。这是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所追求的目标。”莫荣说,“我国过去的发展是GDP优先,而‘十二五’决定把就业优先,这样的决策十分英明,也十分必要。”
“GDP增长一般靠投资、出口和消费来拉动。”这位专家说,“只靠投资来拉动是不可持续的,而我国的出口也很难有大幅度的提高,于是消费就成了拉动GDP的主要动力。而消费的前提是有收入,也就是要有就业。”
莫荣认为,“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提出的“努力实现充分就业”也非常重要:我国就业问题总量之大、矛盾之复杂,是任何国家都未曾遇到过的。在未来相当长一个时期,我国将始终面临就业总量压力巨大,结构性矛盾突出的格局,就业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就业任务依然十分繁重。
“努力实现充分就业,就需要‘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公共就业服务’‘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莫荣指出。
“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和小型微型企业,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创业规模。
“西方发达国家每千人拥有的企业数量在45个左右,发展中国家也在20-30左右,而中国不到10个。这说明我国的小型企业发展潜力很大。”莫荣说,“同时,创业也是解决就业问题的重要措施。”
根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的调查,一个个体户平均可以带动两个人就业,一个创业的小企业可以带动13个人就业。
“十二五”规划纲要同时提出: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培训制度,加强职业技能培训能力建设。完善城镇调查失业率统计,健全失业监测预警制度,开展就业需求预测。
莫荣分析,从劳动者失业的原因来看,随着我国目前产业的升级,生产技术的变化,新技术的采用不断地改变着产业结构,新兴的行业和职业大量涌现,传统行业和职业被淘汰,结构性失业的现象不可避免。
不少劳动者的技能类型和水平,与现有的就业岗位要求不一致,从而导致失业与岗位空缺并存,最为明显的就是技术工人尤其是技师和高级技师的短缺。而经过培训的劳动者,尤其是掌握多种技能的劳动者,能够面对市场和产业结构的变化,适应不同岗位的需要。
“调查失业率比登记失业率更加准确和科学,能够更好地反映失业情况,为决策者提供参考。”莫荣说,“而‘健全失业监测预警制度,开展就业需求预测’则是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培训的前提。”
“十二五”规划纲要还提出:全面推行劳动合同制度,不断扩大集体合同覆盖面。全面推进劳动用工备案制度。改善劳动条件,加快劳动标准体系建设,加强劳动定额标准管理。
“推行劳动合同制度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劳动者。一旦有了劳动纠纷,与企业相比,劳动者处于弱势的位置。有了劳动合同,劳动者的权益在受到侵犯时才能得到更好的保护。”这位专家指出,“确定劳动标准体系也是为了保护劳动者,目前一些企业的劳动定额太高,导致了员工经常加班加点。”
(摘自《大学生创业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