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07-13 19:53
为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创新,推动产教融合与专业建设高质量发展,7月8日,智能工学院机电教研室骨干教师代表吴芸芸老师随学校培训团赴河南机电职业学院开展交流学习活动。通过实地考察、专题研讨与经验互鉴,双方围绕智能制造领域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践教学体系优化等核心议题展开深度对话,共探产教协同育人新路径。
聚焦实训创新 见证“教学做”融合成果
当日上午,在河南机电职业学院瑞德国际学院乔立民院长的引导下,培训团实地参观了智能装备制造专业实训基地。基地内,由师生共同研发、组装的自动化生产线成为焦点——该产线以企业真实生产任务为蓝本,通过模块化设计实现“教学场景”与“生产场景”无缝对接,生动诠释了“教学做一体化”的实践育人理念。此外,学生毕业设计作品展区同样亮点频现:工业机器人集成应用系统、智能仓储物流解决方案等项目兼具技术前瞻性与产业实用性,充分展现了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显著提升。
吴芸芸老师在参观后表示:“实训基地的设备先进性、项目真实性和成果转化率令人耳目一新,尤其是师生共研共创的模式,为我们的专业建设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范本。”
交流活动中,德国ASC教育研究与服务机构专家傅溟深先生以《德国视角下的应用化转型》为题作专题报告。他系统解析了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核心内涵,从“何为双元”到“双元制优势”,再到“教学特点与产业适配逻辑”,层层递进揭示其成功要素。傅先生强调,应用化转型的关键在于以产业需求为锚点,培养学生的胜任力。报告引发与会教师热烈讨论,大家纷纷就“双元制本土化适配”“校企协同机制创新”等问题与专家互动,为学院推进国际化办学与本土化实践融合注入新动能。
下午,瑞德国际学院乔卫华院长以智能装备制造专业为例,分享了“学习领域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该模式以产业需求为出发点, “职业岗位—行动领域—学习领域—学习情境设计—线场教学实施”,实现学生职业胜任力的螺旋式提升。
具体实践中,学院将专业课堂“搬进”企业,推行“线上资源支撑+线下企业实践”的线场教学模式,由学校教师与企业导师联合授课,确保教学内容与产业前沿同频共振。此外,学院还联合企业开发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搭建虚拟仿真实训平台,以数字化手段破解传统实训“高成本、难再现”痛点,助力学生完成从“职场新手”到“技术能手”的跨越。
参训教师一致认为,此次学习收获颇丰,将结合学院实际消化吸收先进经验,在课程体系重构、教学模式创新、校企协同育人等方面持续发力,推动人才培养质量迈向更高水平。
此次交流学习是智能工学院深化产教融合、推进“三教”改革的重要实践。学院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持续搭建校际合作桥梁,通过“走出去”学习标杆经验、“引进来”赋能内涵建设,构建“需求对接、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协同育人生态,打造具有智能特色的职业教育品牌,为区域产业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输送更多“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初审:吴芸芸
复审:丁倩
终审:王圣文
部门:智能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