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1日,首届全国文化产业研究机构联席会议在深圳大学举行,此次会议由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主办,50余位来自我国内地各省份及香港、台湾等地的文化产业机构代表出席会议。此次会议围绕建立文化产业研究学术共同体这一主题,探讨了文化产业研究机构的功能、定位及跨地域合作等问题。
建立文化产业学系为时尚早
据不完全统计,自20世纪末,我国各地陆续成立的文化产业研究机构近60个。但相关理论研究却并未取得明显进展,各种研究机构的发展也面临诸多困难。
中南大学中国文化产业品牌研究中心主任欧阳友权教授在会上提出,文化产业研究存在多个未解难题,例如文化产业研究应以哪个学科为主,如何实现学术与市场的“双赢”。另外,文化产业研究机构在高校及科研机构中亦处于比较尴尬的地位。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文化管理系教授单世联无奈地告诉记者,由于文化产业研究是个边缘领域,从事相关研究的年轻教师在职称申报等方面遇到诸多现实问题。
2011年,《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调整,没有涉及“文化产业”这一学科。这就意味着“文化产业”要成为一个“新”学科还需要自身的发展和社会的认可。台湾实践大学媒体传达设计学系教授李天铎也强调,文化产业研究应汇集各学科的力量,建立文化产业学系时机尚不成熟。文化产业要成为一个新的学科必须找寻新的方向。
高校是文化产业研究的主力
尽管文化产业研究存在诸多难题,但近年来,在各级政府的倡导下,专门从事文化产业研究的稳固力量正在形成。北京工业大学教授王国华指出,目前国内从事文化产业研究的主要有“四支队伍”:一是在高等院校从事文化产业教学和科研的教师及在校研究生,二是政府决策咨询机构的研究人员,三是文化管理部门及行业管理机构的从业者,四是新闻传媒界及从事文化产业经营管理的文化人。四支队伍既各有优势,又面临不同的困难。
王国华提出,高校是文化产业研究的主要力量,但因相关研究人员缺乏实践,其研究成果的操作性、对策性受到影响。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向勇教授则强调,高校文化产业研究机构应该是一个独立的第三方智库,兼具学术性、批判性、前瞻性、非营利性等特征,区别于其他研究机构。这应是高校文化产业研究机构要坚守的基本立场。
在文化产业研究中找回文化
打造高校文化产业研究学术共同体也是此次会议的重要议题。深圳大学副校长、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李凤亮提出建立“中国创意研究联盟”的设想,希望通过设立联盟,推动文化产业跨区域研究及资源整合。
单世联强调,要形成以文化为中心的研究格局。文化是进行表达和交流的符号,是国家发展的软实力。我们需要在文化产业研究中“把文化找回来”。目前,该研究领域的学术规范和学术纪律还没有完全建立,应通过各种形式的探讨,形成基本的典范和约束,形成一个相对封闭的独立研究空间。一个学科要成熟、要发展,就需要在封闭和开放的循环运动中不断前进,只有这样,这个学科才有希望。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