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学院召开思政课教学改革研讨会 聚焦"抬头率"到"点头率"的育人突破
发布日期:2025-03-26 08:57

       3月21日,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教研室在F314会议室召开专题教学研讨会,围绕"思政课如何实现从'抬头率'到'点头率'的转变"展开深入研讨。会议由阎君梅教授主持,杨玉梅、宋晓燕、王颖颖等14位教师参会,刘瑶瑶担任记录人。本次研讨旨在通过创新教学方法,推动思政课从形式参与转向深度认同,切实提升育人实效。
       创新教学语言,让理论贴近现实,与会教师认为,教学语言的生活化转型是破局关键。阎君梅教授强调:"要善用学生熟悉的场景解构理论,比如用'剧本杀'逻辑解析红色故事,以'短视频'节奏呈现哲学思辨。"教师们提出将食堂用餐礼仪与集体主义教育结合、用"双十一"消费现象阐释辩证法,通过构建"生活-理论"双轨对话机制,使抽象概念具象化。
        构建情感联结,打造安全课堂,针对课堂互动难题,宋晓燕副教授分享"三明治对话法":在回应学生观点时,先肯定思考价值,再提出建设性意见,最后给予正向期待。王颖颖老师建议建立"观点漂流瓶"制度,通过匿名纸条收集真实反馈,既保护学生表达安全,又为教学改进提供鲜活素材。这种以尊重为基石的互动模式,让知识传递与情感沟通形成良性循环。
       精准学情研判,实施分层引导,面对性别比例失衡班级的教学挑战,徐冲老师提出"双案例并行法":在讲授法治观念时,同步呈现职场性骚扰案例与网络暴力事件,既满足女生关注社会安全的需求,又激发男生对数字正义的探讨。参会教师达成共识,将通过建立学情档案、实施动态分组、设计弹性作业等举措,实现"一班一策"的精准教学。
       激活教师动能,永葆育人情怀,"教师状态是课堂的晴雨表。"李辉博士在发言中指出。教研室计划开展"思政名师成长营",通过教学日志工作坊、微格教学竞赛、跨校观摩研修等活动,帮助教师提升职业幸福感。谭晶老师建议设立"教学创新孵化基金",鼓励教师尝试虚拟现实教学、思政剧本杀等新型教学模式,持续注入改革动能。
        本次研讨形成了"语言革新-情感联结-精准施策-教师成长"的四维改革框架,标志着学院思政课建设进入内涵式发展新阶段。正如刘瑶瑶老师在记录中所写:"当抬头听课转变为点头认同,思政课堂终将成为滋养心灵的沃土。"马克思主义学院将持续深化教学改革,让思政课真正成为塑造青年价值观的金课。
作者:刘瑶瑶
部门: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