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11-12-31 09:35
山东省教育厅 中共山东省委高校工委
关于深入推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意见
鲁教科字〔2011〕10号
各高等学校:
前不久,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意见》(中办发[2011]31号),国务委员刘延东主持召开全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会议作了专题部署。教育部、财政部联合下发了《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2011—2020年)》,教育部制定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改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的意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计划》、《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计划》、《关于切实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学风建设的实施意见》等配套文件,并召开地方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会议作出具体安排。这充分体现了对繁荣发展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的高度重视,全省高等学校要认真学习,深入领会,结合实际,抓好落实。为此,提出以下贯彻意见。
一、深刻认识推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重大意义和总体要求
1、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水平体现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思维能力、精神状况和文明素质。高校是传承人类文明、传播先进文化、促进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阵地。繁荣发展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对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迫切需要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和战略高度,切实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更新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思路,采取有力措施,深入推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
2、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各高等学校要深刻认识国际格局深刻调整,如何更好地掌握发展主动权,对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深刻认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对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深刻认识党所处的执政环境发生深刻变化,推进党的理论创新,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对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深刻认识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深刻变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不断增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对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深刻认识我省从教育大省向教育强省迈进的历史新阶段,推进教育事业内涵发展、科学发展,对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提出了新要求。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深化重大问题研究,服务改革发展大局;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推动理论创新和理论武装;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鼓励自由探索,提倡健康的学术批评;坚持以创新的理念、开阔的思路、严谨的作风和扎实的工作,不断开创我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新局面。
3、繁荣发展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为根本任务,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全面提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的能力和水平,到2020年,基本建成山东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为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建设提供有力支撑,为建设经济文化强省作出新贡献。
二、着力构建山东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体系
4、围绕山东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总体目标,着力构建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与教材体系、创新平台体系、团队攻关研究与个人自由探索并重的科研项目体系、社会服务体系、研究条件支撑体系、人才队伍体系、现代科研管理体系、学风建设工作体系,切实提升山东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在国内外的学术影响力。
5、不断完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指导和引领作用,重点扶持基础学科,切实加强应用学科,积极发展交叉学科,着力培育新兴学科,努力建成一批国内一流学科,逐步形成具有时代特点、结构合理、门类齐全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进一步扩大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学科覆盖范围,通过教学实践,吸收广大师生的有益建议,不断完善工程重点教材的内容。发挥工程重点教材示范作用,适应不同类型高校需要和不同教学对象需要,编写推介一批符合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的具有科学性、先进性、适用性的优秀教材,逐步形成以工程重点教材为核心,各种自编教材为支撑,全面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哲学社会科学教材体系。
6、培育文史哲传统学科发展新优势。文史哲是人文社会科学的基础学科,担负着提升民族精神、营造健康精神家园的重任,要充分利用我省文史哲学科建设的优势,以儒学为突破口,挖掘齐鲁文化中的刚健自强的奋斗精神,不断更新的开拓精神和包容汇通的宽容精神等丰厚资源。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积极吸收借鉴人类文明成果,开辟我省文史哲研究的新空间,扩大齐鲁文化的国内外影响力。
7、围绕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不断推进学科体系、学术观点和科研方法创新。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是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内在要求,其关键是要在提高科研质量和创新能力上下功夫。重点支持关系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全局和学科创新发展的基础研究,推出对理论创新和文化传承创新具有重大影响的标志性成果。
三、创新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科研体制机制
8、深化科研管理体制改革。围绕激发科研活力、提高研究质量,形成指导监督有力、管理科学规范、责权关系明晰、开放合作有序、组织运行高效的现代科研管理体制。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引导,建立高校与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的科研合作新模式,建立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促进资源共享。完善学术决策机制,加强高校学术委员会建设,充分发挥其在学科建设、学术评价和学术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9、创新科研组织形式。健全以解决实际重大问题为导向、研究项目为纽带、课题负责人为核心,机构开放、人员流动、内外联合、充满活力的科研组织。促进团队合作与自由探索相结,形成既有效促进协同攻关,又充分发挥个人积极性的科研模式。完善开放合作的研究机制,建立跨学科、院系、学校、地区、部门的开放型研究机构。
10、完善以创新和质量为导向的科研评价机制。确立质量第一的评价导向,以服务国家需要、弘扬先进文化、引领学术发展的实质性贡献为标准,更加注重研究成果的学术原创性和实际应用价值,改变简单以数量评价业绩、评价人才的做法。大力推行优秀成果和代表作评价制度。健全符合哲学社会科学特点的分类评价标准,完善科学合理的评价制度和监督机制。构建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同行评价与社会评价、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当前评价与长远评价相结合的综合评价体系。坚持评价过程的公开透明,接受社会监督。
11、完善科研经费投入和使用机制。进一步加大对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投入。坚持科学管理、民主管理、依法管理,完善经费管理使用制度,加强绩效评估和审计,强化社会监督,确保经费配置和使用公开透明、公平公正,切实提高经费使用效益。
四、提升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科研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水平
12、围绕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着力提升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社会服务水平。针对制约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特别是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过程中的重要问题,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各个领域的学科优势,深入分析研究经济结构调整、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缩小分配差距、保障和改善民生、生态文明建设、社会管理创新等重大课题,对提升我省自主创新能力、优化创新环境、推进产学研结合等开展深入研究,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和依据,切实发挥思想库和智囊团作用;着眼长远发展,整合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力量,打造一批重点研究基地和具有专业优势的智库,促进协同创新,加强对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问题的研究,加快研究成果转化为应用变法,更好地服务和引领经济社会发展。
13、围绕增强我省文化软实力,充分发挥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在文化传承创新中的作用。哲学社会科学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内容,文化传承创新是高校的重要功能。深入分析研究建设文化强省、打造齐鲁文化产业品牌等重大问题,特别是齐鲁文化资源的挖潜、文化产业结构的功能、文化品牌的定位、文化创意和“走出去”战略等,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弘扬齐鲁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学习借鉴世界各国文明成果,勇于创新,不断推出更多代表我省水准、具有国家或世界影响、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的优秀成果;开展与世界多元文化的对话与交流,有选择、有步骤、有层次地推进我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 “走出去”,展现我国我省文明、民主、开放、进步的形象,增强我省话语权。
14、围绕和谐山东和区域协调发展,提供智力支撑。深入分析研究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等重大问题。对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人口老龄化、农民工社会保障、就业与维权,人口城镇化转移、城市层级发展、县域经济发展和综合治理等政策、法律、服务的一系列重点、难点、热点问题开展的深入研究,培养社会急需人才,提高服务社会的能力;适应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时代需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普及哲学社会科学知识,提高公众人文素质,为实现我省和谐发展、科学发展、协调发展、跨越发展奠定坚实的社会基础。
五、大力加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队伍建设
15、加大哲学社会科学队伍建设力度。按照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要求,在我省高校努力建设一支扎根实践、勇于创新、治学严谨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制定实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建设规划,培养造就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特别是中青年理论家。坚持培养和引进并重,造就一批具有国内外学术影响力的名师大家;依托重大研究项目、重点建设学科、重点研究基地,培养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下大力气培养青年学术后备力量,培育并长期支持一批高水平创新团队。
16、完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培养培训机制。深入开展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等研修培训,强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系统学习,增进对党情、国情、社情的了解,增强思想政治修养和道德修养;加强教师实践培训,鼓励和支持高校与地方联合建设社会调研基地,完善实践教育机制,加强教师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深化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加强教师聘任和岗位管理,建立重创新、重质量、重贡献的人才选拔和激励机制。
17、加强学术自律。全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牢记社会责任,弘扬追求真理、严谨治学、实事求是的良好学风,秉承勇于创新、恪守诚信、淡泊名利的学术品格,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要严格遵守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克服心浮气躁、急功近利,反对弄虚作假、抄袭剽窃等学术不端行为,坚决抵制各种不正之风,自觉维护良好形象。
18、推进学风制度建设。完善教育引导、制度规范、监督约束、惩防结合、标本兼治的学风建设工作体系。各高校要建立健全学风建设组织机构,将职业道德、学术规范和知识产权保护等作为师生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将学术道德表现作为教师评聘的基本要求。对学术不端行为要严肃处理。
19、加强学术引导和管理。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正确区分学术问题和政治问题的界限;坚持学术研究无禁区、讲授宣传有纪律,采取切实有力措施,增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完善管理体制,健全管理制度,落实责任制,切实加强和改进对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课堂教学、报告会、研讨会、讲座、论坛、网络和接受境外基金资助等的管理,确保我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健康发展。
二〇一一年十二月二十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