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云和阿里巴巴的成功之道
发布日期:2011-04-07 20:09

亚洲电子商务大会上“大放厥词”

  1999年2月回到杭州之后,马云就收到一个新加坡政府的邀请,他们请他去新加坡参加亚洲电子商务大会,并且要他做一个发言。马云很奇怪,自己也没什么名,而且中国大陆就请了他一个人,马云认为对方可能请错人了,对方回复说没错,马云的确是中国的唯一代表。马云觉得他们可能是因为他在外经贸部门工作过而请他吧,就说自己已经辞职了回杭州发展了,对方仍然坚持说没错就是你,马云要求往返的机票都得给报销,得到答应之后,马云就去了新加坡。

  到了新加坡后一看,才知道亚洲电子商务大会档次很高,一共有200多人参加。细心马云发现,虽然是亚洲电子商务大会,但百分之八十五做演讲的都是美国人,百分之八十五的听众是美国人,讲的所有的例子都是美国的电子商务的模式。马云隐隐约约觉得不对劲儿,好像亚洲走入了一个歧途。亚洲跟美洲是不一样的,中国跟美国是完全不一样的概念,为什么非要走同样一条道路?于是,临发言之前,马云突然决定改变了原来自己的讲话稿,他就结合自己在北京时候的想法,索性在会议上临时发挥 “大放厥词”的乱讲一通。马云说:亚洲是亚洲,美国是美国,中国是中国,我们中国不应该走美国的道路,美国电子商务的用法主要是企业对个人的电子商务(BtoC),这是因为几乎美国所有人都用信用卡消费,而在中国有很多因素阻碍信用卡的发展,我们的银行制度不完善,我们的基础设施不够好,更重要的是中国人的思路跟美国人不一样,美国做生意时首先认为你是好人,你要是做了坏事的话你就是坏人,而中国人做生意是防人之心不可无,先认为你是个坏人,做了几件好事以后,逐渐彼此有了感情,然后彼此才相互信任,这是一个很大的区别。所以,马云当时提出在中国发展B2B(企业对企业)提倡应该走中国特色的路。

  马云的话还没有讲完,就已经侃得那些美国人一愣一楞的,台下的听众由窃窃私语到议论纷纷。他们甚至问马云中国做B2B的具体方式应该是怎样,其实,当时马云也没有想得很系统。马云知道,侃归侃回到国内还得好好想想怎么做。

  
无商业模式下阿里巴巴的诞生

  关于电子商务的方向,马云不想去做门户。雅虎的门户模式被证明是成功的,但在当时中国的新浪和搜狐已经成了气候,加入进去只有残酷竞争,而且想到面对亿万大众服务时,谁都觉得不知所从。同样因为这一点,马云所说的电子商务也不是亚马逊的B2C(企业对个人)或者eBay(世界上最大的互联网拍卖平台)的C2C(个人对个人)的模式,而是B2B(企业对企业)的模式,而这种模式是前所未有的,以致后来也有人把马云所创造的B2B模式,称做是继前三种模式之后的第四种电子商务模式。

  当然,马云的B2B并不是美国的电子商务,而是中国的B2B。有何不同?马云认为,亚洲必须有自己的模式,美国整个电子商务的思路都是服务于大型企业的思路。市场经济成熟的美国,各行业前三大公司掌握着绝大多数的市场和资源,美国和欧洲主要是为大企业服务,而亚洲以中小企业为主,85%的企业都以出口为主,同样,中国的公司98%都是中小企业。中国乃至亚洲的企业有一个共性是宁做鸡头,不做凤尾,谁都想当小老板,谁都想开个小店,所以各个城市的店面房卖得特别快。在这样的背景下,做出一个为中小型企业服务的网站肯定能够受到欢迎。美国人打NBA,打篮球,中国和他们打篮球肯定没戏,中国要和他们打小球,打乒乓球。

  因此,后来马云给阿里巴巴网站的定位是:“面向中小企业,做数不清的中小企业的解救者。”对这个决定,许多朋友认为是“疯子的想法”。因为根据著名的“15%—85%定律”,15%的大客户可以为企业带来85%的赢利。当时著名的亚马逊网站,便是主要为15%的大企业服务。

  马云思考的结论是:“小企业通过互联网组成独立的世界,这才是互联网真正的革命性所在。”这些企业产权明晰,是最没钱可烧却最需要做生意的。再往后想一步,这些生意人最大的特点是理智,他们上网不是来浏览聊天而是为学习和赚钱的,当他们认为这个平台有价值时会毫不犹豫地掏钱付费,这个费不是买一箱可乐的几十元,是为做成几万单生意而甘愿充作沉没成本的几万几十万元。马云不看好大型企业的原因有三:一是大企业做电子商务是因为它们是上市公司,它们动一动也许股票会涨;二是因为别人做了,他们也要做;第三,他们可能感觉这是个门面,到底怎么做却一点儿想法也没有。而中小企业钱有限,资源有限,他们做电子商务是为了求生存。对此,马云的形象思维也很耐人寻味,他说:“听说过捕龙虾富的,没听说过捕鲸富的。”何况,马云的大量实践也都有力地支撑着他的思维和认识:当初无论在做中国黄页还是在外经贸部做客户宣传的时候,会见一个国有大型企业的领导要谈13次才能说服他,而在江浙一带寻找中小企业合作伙伴,去三趟就可以了。这让马云相信:中小型企业的电子商务更有希望,更好做。
马云要做的事就是提供这样的一个平台,将全球的中小企业的进出口信息汇集起来。小企业好比沙滩上一颗颗石子,但通过互联网可以把一颗颗石子全粘起来,用泥凝土粘起来的石子们威力无穷。可以向大石头抗衡。而互联网经济的特色正是以小搏大、以快打慢。

  亚洲是全球最大的出口供应基地,中小企业密集,众多的中小企业由于渠道不畅,被大跨国公司控制。在亚洲为中小企业服务,大有潜力。只要这些中小企业上了阿里巴巴的网,就可以被带到美国、欧洲……这样的设想,使阿里巴巴一起步就显得格外别致,与众不同。

  中国的电子商务,独具特色的B2B横空出世,一飞冲天!

  一年后,雅虎的杨致远对马云说:“你把我最富的一群人拿走了。”现在很多阿里巴巴的人都觉得自己挺幸运,正像那些老员工所说,由于离开了北京,阿里巴巴才没有在热钱和上市的诱惑下利令智昏,没有在媒体的炒作压力下迷失本性,而是在中国市场经济条件下,在民营经济最发达、商人最集中的浙江认真研究目标,考察客户的需求,扎实做开拓市场的营销工作。事实证明,杭州周边的民营企业买的单一直占阿里巴巴收入中很大的比重。

  本来经常出语惊人无拘无束的马云,初战告捷,更有些自鸣得意。后来每每在海外演讲时,时不时对那些高高在上谈论中国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洋人来一点过来人式的告诫:“你们知道我这些年来在中国做互联网的经历吗?中国有其特殊性。几年来,我是连滚带爬,从中国市场闯出来的。中国电子商务要进行重新的判断,中国的电子商务不能照搬西方的模式,这是两种不同的文化。未来的两三年内你要跟随西方的模式,你会失败。”
都说有了孩子不愁起名,其实也不尽然,为了给孩子取一个满意的名字,不知难倒了天下多少父母。马云费了不少心思,为网站的域名,他们就准备了100多个,供大家不断地筛选。后来马云提出了“阿里巴巴”这个名字。他是英语教师出身,对语言很敏感。他说这个词在世界上几乎所有语言中的发音都是‘a-li-ba-ba’,也就是说全世界的商人都可以没有困难地接受他们网站的名字,马云要的就是一个全球讲各种语言的人都能熟记的名字。另外,“阿里巴巴”的故事广为流传,在认知和记忆上没有什么困难。这两点与他们决心走国际化的路子非常吻合。还有,互联网像一个无穷的宝藏,等待人们前去发掘。这使马云想到了《一千零一夜》(又名《天方夜谭》)中“阿里巴巴66;芝麻开门”这个家喻户晓的故事,阿里巴巴凭着一句咒语打开了通往财富的大门,而我们的宗旨也是要为商人们敲开财富的大门。马云认为阿里巴巴事实上已成为财富和幸运的代名词。

  为了给网站取这个名字,兴奋莫名的马云逢人便问他们是否知道阿里巴巴的故事,他曾与自己的同事在美国和香港的大街上随便找了30多个人,寻问他们知道阿里巴巴吗,还在国外的餐厅里专门问过一位侍者,并考查她是否能够写出阿里巴巴的英文拼法。“从美国人到印度人,他们都知道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的故事,只要懂英语,都能拼出‘Alibaba'”。 “非正式抽样调查”的结果让马云最终敲定了阿里巴巴这个英文和中文拼音完全一致的域名。他想到了Doubleclick,可是被人先注册了;Doubleclick.com是全球最大的经营网络广告联营服务的美国企业,阿里巴巴是它最主要的中国客户之一——这是后话。

  马云说,阿里巴巴不带有本国色彩。不过,的确在加拿大有人比马云更早发现了阿里巴巴的价值,已捷足先登注册了两年。为了拿回这个名字,马云与对方谈了几个月,并果断地在双方未达成协议前就将一笔数额可观的钱打入对方帐户。“我凭直觉对方会同意”,虽然马云并无十足把握,但他认为“机会稍纵即逝,做互联网就像冲浪,不能等浪高再冲,要随浪而高随风而变。”

  阿里巴巴有一点可能跟中国所有网站不同的是,他们当时确立了两大战略,第一、利用国际资本迅速开拓海外市场;第二、利用国际资本培育中国电子商务市场。也就是别人拿着国际资本进入中国市场的时候,他们融到资本后做的一件事情就是聚集世界一流人才,迅速开拓海外市场。所以阿里巴巴的名气是从海外先出来,然后再到国内来的。

  而互联网的世界则是个性化独立的世界,小企业通过互联网组成独立的世界,产品更加丰富多彩,这才是互联网真正革命性所在。要做到这个目标,马云心目中的阿里巴巴网站必须立足全球,否则阿里巴巴只做国内就变成没有买家的卖家。而且阿里巴巴必须迅速覆盖全球,否则失去第一就失去意义。马云没有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