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时候都要保持进步、创新的心态
人生和事业都是需要规划的,我人生的前半阶段就有三次重要的规划:第一次规划是高考。我不想被困在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高考是最好的途径,我连着考了三次,最终“奇遇般”地考上了北大。第二次规划是留校,在北大的时候,由于生了一场肺结核,身体不太好,加上我喜欢看书,就规划着毕业后留在大学教书,因此我选了最严厉的导师写了89页英文的本科毕业论文,最终也如愿了。我的第三次规划是出国,因为有一家美国大学给我的奖学金和学费还差一万美元,我就需要去“赚点外快”,于是我才下定决心“下海”把新东方办起来。
从我的经历来看,规划很重要,但规划无法涵盖一个人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在任何时候都要有进步、创新的心态,只有在不断进步之后机会才有可能是你的。大学时我曾因肺结核住院养病,我发现封闭的环境正是读书积累的好机会,在一年时间里读了200多本书,大部分是英文原着,很多生涩的词汇并没有跳过而是认真背了下来,因此积累了1万多个英语词汇量。
当时并不知道看书和背单词会有什么用处,只是单纯地想保持自身的进步,没想到把自己炼成了“活词典”。丰富的单词背诵心得和西方文化知识,让我的英语课备受欢迎。现在回头看,正是因为当时有着进步的心态,认真积累,才为之后培训教学、创办新东方打下了基础。
留出位置,找比你强的人一起共事
人才是一切事业发展的基础。楚汉相争,因为刘邦能够聚拢、利用人才,才打败项羽成就事业。三国演义中,刘备因为招揽了诸葛亮,才有了之后的“三分天下”。对于新东方的发展而言,如何找到顶级人才进行合理配置也至关重要。
新东方创办之初发展得不错,但我环视周围,觉得不能这样下去,因为我身边的人都是抱着“老师思维”,觉得把课讲好就可以了。但我的目标不只是想办一所普通的培训机构,所以我一定要找到比我强的人。
比我强的人到哪里找呢?我就在出国的同学里列了一份名单,徐小平、王强(新东方联合创始人)都在其中,我到美国去一一拜访他们,拿出最大的诚意和热情来。因为对我本人的信任以及对国内教育培训行业前景的认可,名单上的人大部分都跟我回来创业了。
那时新东方还有我家族成员在里面,但徐小平、王强的到来,让“家族式企业”的发展路径行不通。既然把人才请来了,就要留出位置,让他们施展拳脚。于是我把股份和权力交给徐小平、王强他们。当然他们也不负众望,我们一起让新东方成功地发展壮大了起来。
诚信经营,逆境中往往蕴含巨大机遇
任何困难都是一场人生经历,也蕴含着许多机会,关键你要在困难中突围,寻找到机会。如果没有放弃,迎难而上,反而能成就之后的“奇遇”。
新东方上市之后,也曾遇到过打击。当时一家着名做空机构发布报告声称我们的核心数据造假,股价两天之内从25美元跌到了9美元。但是我一点都不担心,因为我们一直恪守着诚信经营的原则,数据方面不会有问题。但股东的信心必须维持住,因此我找来不少朋友,和我一起购入新东方股票,托住了股价。
与此同时,新东方耗资一亿五千万美金聘用全球最顶级的律师事务所和审计事务所进驻调查,最后澄清了事实,我们的经营数据毫无问题。新东方因此名声大振,股票大幅回升,当初的投资人也都获得了丰厚的回报。
自嘲不如马云和阿里巴巴,源于眼界和格局
当初我抱着很强的信念创办新东方,并说服人才加入,是因为看准了一个大势:教育行业是一个常青的行业。从历史上来看,我们是一个注重教育的民族,很多家长勒紧裤腰带都要把孩子教育好,这个传统和氛围就是教育行业的大势。后来的发展证明了我的判断。
曾经有段时间房地产很红火,也有人建议我往房地产发展。我觉得人生一辈子只能做一件大事,既然我已经开始做新东方了,那么把这件事做好就已经很不容易。这一点我的判断应该也是正确的,新东方现在市值是1000多亿元人民币,地产公司超过1000亿元的则不多。
当然,我也有不足的地方,也和眼界格局有关。我和马云就开过玩笑:他去美国考察互联网发掘了电子商务这个巨大商机,而我却只看到了这可以用来收发邮件。他创业时凑了50万元,那时候新东方账上已经有近千万元了,而现在阿里巴巴的市值是新东方的几十倍,这其实是眼界格局决定的。
说到现在的大势,“互联网+教育”有着巨大的机会。比如经济学教授薛兆丰的网络课程有几十万人收看,相当于把课堂扩大了万倍,有着巨大的规模效应。另外,如今人工智能来袭,新东方正积极寻找智能技术人才,智能教育产品研发,因为教育领域一定是人工智能应用最广泛的领域之一,我坚信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