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创业者站上“中心”舞台
发布日期:2023-03-13 15:18

至少对于一些人来说,创业正在变得跟以前不一样。

姚颂在23岁和29岁开启了两次创业之旅,从AI芯片跨界航天,如今,他是东方空间的CEO。北京炎黄国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郭虎则带领着一群平均有着20年科研及产业化经验的团队,研发了三款芯片产品,并实现产业化。除此之外,还有的创业者为城市提供智慧的“大脑”,让工业企业能安全生产。

对于他们来说,创业不再是靠天马行空的商业模式,靠复制一种国外的成功模式,或者一款别具巧思的小程序快速获得资本的认可。他们的创业项目越来越跟这个国家的关键领域和重点行业密切结合,赋能实体经济,服务制造业转型升级,在朝向未来的星空里寻求更高远的未来。

这个春天,这些创业者在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举办的“智创未来”强国青年创业者寻访活动中相遇。禅城区是佛山市的中心城区,也以“制造业当家”闻名全国。眼下,这里正为了建设“佛山之心”开足马力。去年,54个超亿元项目在禅城抢滩布局。

禅城正在努力实现从中心城区到城市中心的跨越,而这些创业青年对融入国家大局、站上发展“中心”也有着强烈的渴望。他们朝向更硬核的领域,啃更难啃的“骨头”。这一次,他们站上了“中心”的舞台。

“智创未来”强国青年创业者寻访活动期间,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城市中心地标亮灯致敬“强国青年创业者”。禅城区委宣传部供图

在“制造业之都”的舞台中心,聚光灯为创业者亮起

这次寻访活动由中国青年报社、佛山市政府等单位主办,禅城区人民政府承办,最终推荐产生了10位“强国青年创业者”以及40位提名获得者。

但是对很多人来说,寻访只是一个开始。升发智联(北京)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创始人孙嘉伟从来到禅城的第一天起就行程满满。他刚到佛山,便前去跟其他几位创业者汇合,去参加一场临时组织的小型“招商会”。禅城区招商局局长和青年创业者面对面,提问、回答几乎话不落地,抓紧时间加深对彼此的了解。

在成为强国青年创业者提名代表之后,孙嘉伟又立刻参加了路演环节。他的公司聚焦在面向工业安全生产领域的感知、控制和决策的算法研究,并研发了可用于多领域的无人巡检机器人。禅城的产业布局正符合他重点关注的范畴。

2022年,佛山成为全国第17个加入万亿GDP俱乐部的城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在全国排行第五。这里是享誉全国、积极融入世界的制造业基地。很多像孙嘉伟一样的创业者在高质量发展的东风里,看到了机遇,也感受到了这座城市对于高质量创业人才的渴望——正在努力建设“佛山之心”的禅城,又在“心脏”位置的多个地标上亮起了欢迎青年创业者的灯光。

在今年各地政府工作报告中,“高质量发展”都是一大关键词。突出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把制造业作为发展实体经济的重点,推动产业向中高端迈进,尤其是经济工作和科技创新的题中之义。

各地政府也积极为青年创业者搭台,税收优惠、人才政策、各类补贴、商业培训、政策管家、对接投资等激励措施层出不穷。

广东唯仁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秦嘉是2017年从美国回国创业的博士。“佛山的制造业基础雄厚,有利于我们眼科仪器上下游的配套供应。”秦嘉说,“政府也给了我们很大力度的支持。”她介绍,公司创始团队由多位博士组成,落地禅城后申请到了广东省珠江人才创新创业团队,获得超过4000万元的经费支持,更有其他税收、园区补贴及配套的人才政策。

作为被推荐为强国青年创业者的十人之一,郭虎说创业者要抓住时代赋予年轻人的机遇,不辜负这个时代和国家搭建的舞台。“每个时代都有自己该做的事情,顺应时代的趋势对创业者来说是自然而然的。”

姚颂也是此次寻访的强国青年创业者,他对此亦深有感触。他觉得之所以敢于闯荡,最重要的是要“感谢时代”:“我们都是时代浪潮中的冲浪人。如果没有改革开放不会有这么多的人才,没有科技成果转化制度不会有这么多的人才,没有富起来到强起来的新时代方向也没有科技发展的行业环境。”

姚颂感慨,如果初次创业更多地考虑的是个人的技术理想,再次创业,他更关注的是如何回馈国家和社会的培养。“我们现在做的确实是国家需要的,我们也很想为国家做一些事情。”

“智创未来”强国青年创业者寻访活动现场的签约仪式。禅城区委宣传部供图

在创业过程中,他们感受到自己与国家、与时代同频

一个重要的变化已经发生,越来越多的青年创业者拥有很强的技术背景和科研创新能力。在强国青年创业者分享会的舞台上,同组登台的三人某种程度上反映了这样的情况:郭虎在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学习时,就曾代表学校在创业大赛中获得全国“金奖”;中发天信(北京)航空发动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臣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宇航推进理论与工程专业的博士;姚颂在清华大学就读期间,还曾担任过电子系科协主席。

每个人走上创业之路时都有不同的诉求。在创业的过程中,他们中的很多人更深刻地感受到了自己与这个国家的紧密联系,也在有意识地将自己所获得的分享给更多人。

郭虎本科毕业后曾在金融机构工作了3年。后来,他发现自己更希望从事与实体经济关联更密切的产业。读研期间,他跟随导师参与了很多国家重大项目,创业变成了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

创业之初,郭虎甚至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创业。但是在一个个项目的推进中,郭虎发现,随着国际局势的变化,芯片的自主可控被抬升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市场前景广阔。前路越是挑战重重,郭虎的斗志越被激发。“中国人的精神就是这样,我只是其中的一分子。”

创业过程中,郭虎获得了很多荣誉和社会身份。“做一个创业公司并不只是说要去赚多点钱,是要解决一些问题,这些荣誉反而让我觉得你要做的事情更多,身上的责任更大。”他作为创业导师助力更年轻的创业者,在各类场合积极发声,而“希望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是他创业时的“初心”之一。

在刘臣的经历里,精神的传承是不言自明的。

刘臣从事的是航空发动机的研发制造。他的博士生导师是中国第一位航空领域的院士。刘臣还记得,老师从事航空行业60多年,每年平均要坐85次飞机,直至现在还如此。他公司的总师是50后,从事发动机领域40多年,现在也一直工作在第一线。

“我觉得我们公司之所以有这样的成果,和三代人的努力分不开,所以我们这一代人也没有理由让自己变得更差。向他们学习,更加勤奋,树立明确目标,这就是我们航空创业者的态度。”他所秉持的创业者精神,就是要去解决领域里的核心问题,不忘初心,努力前行。

95后的孙嘉伟是北京理工大学“工业与智能系统工程”方向的博士。读书期间,孙嘉伟更进一步寻找到了自己希望投身的细分领域:安全生产。

很多事故是因为人为操作失误导致的,还有一些工业生产环境有诸如高温等对巡检工人而言并不友好的要素。他也通过研发产品践行自己的理念:“我们始终认为,无人化作业不是为了安全而安全,而是为了产业升级而安全。”

还有人真正在“绿水青山”里找到了“金山银山”。

陕西欧卡电子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的90后CEO朱健楠是水声工程专业的博士。他致力于水面无人驾驶技术研发和水面服务机器人的落地应用,希望运用科技力量解决水域环保问题。他的公司研发的水面无人驾驶技术,一方面是水环保领域的技术创新,另一方面助力了文旅新业态。在西安、苏州等多个城市的水域景区里,游客已经有机会乘坐着无人驾驶的游船在波光粼粼的河湖上围炉煮茶赏美景。

他希望,能让水域变得干净且有趣,也让人们更愿意亲近水,同时,减少水面清理时溺亡事故的发生。

如今,他的产品也正在走向海外。在他看来,家国情怀并不是一句口号,扎扎实实做好当下的事业,做好技术研发,在国家有需要的时刻,也许自己的技术也会在更深的层面上发挥更大作用。

“创业进入深水期,这就要求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更有社会责任感。”知名创业教育专家李家华表示,“因为深水期意味着解决社会问题的难度加大了,考验着他们对事业的坚守。”

细分领域才有更广阔创业生命力

创业进入深水期,很多创业者发现,在高层次的细分领域里才有更广阔的创业生命力。

李家华对于改革开放后几个创业的阶段进行了总结。1978年后,“生存型创业”成为当时的主流,如温州的小商品、小生意在那时是创业者的典型代表;1992年邓小平南巡后,“机会型创业”让很多人从政策红利中获益;第三阶段则是“模仿型创业”,一些创业者将国外的产品或模式复制到国内,取得了巨大成功。互联网红利在此体现得尤为明显。

李家华认为,目前我们处于“模仿型创业”向“创意型创业”的过渡期。随着“互联网原住民”的90后、00后登上舞台,一代人在衣食无忧、眼界开阔的背景下成长,不再被生存焦虑困扰,“好玩”和热爱变得异常重要。

在他看来,新的赛道已经初现端倪。国际的政策导向正带来新机遇。同时,类似于ChatGPT这样从传统市场的角度来看“完全新生”的事物,对创业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更高维度的创业也由此将成为一种大势。

向着星辰大海迈进的姚颂是一名90后。2015年从清华大学毕业后,他先是与人联合创立人工智能芯片创业企业,为自动驾驶、智能安防、云计算等行业提供软件与芯片一体的人工智能解决方案。

2020年,姚颂与资深航天技术团队联合创立了东方空间。他希望能探索航天技术发展新范式,拓展人类的边界。该公司所研制的一款火箭,近地轨道运载能力达6.5吨。另一款在研发过程中的可回收火箭,将进一步提高运载能力至15吨。

朱健楠认为,相比于过去持续“烧钱”,现在可能对创业者会有更高的要求,“要在行业落地的深度和技术的高度中找到更好的平衡”。

“回归行业本质,很多事情都在变得更加严格。我觉得在各个赛道里面可能都会逐步返璞归真,真正‘跑’出来一些能创造真实价值的企业。”朱健楠说,“当然,资本可能不是一刀切的,硬科技需要时间沉淀是客观事实。”

在这个时代,李家华尤其提到,“要用创业者精神做创业者”,更坚毅,更忠于自己的事业,同时具备极强的执行力。新的创业背景下,这些“软实力”和创业之“道”是创业者必备的“打法”。

在孙嘉伟的实践和观察中,他觉得产业当前正在经历“脱虚向实”的过程,通过新一代技术去赋能传统行业的转型,最终服务国家高质量发展,也成了当前的一种创业浪潮。他感受到,只有紧密地跟国家的战略需要结合,创业企业才有更持久的生命力。

他也期待着,在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能得到更多的政策倾斜,“市场准入方面,技术本身的比例还可以再提高,准入门槛可以再降低”。同时,强化对创业人才的保障,也有利于激发创新创造潜力。(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