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赢大学生就业“突围战”
发布日期:2020-06-12 08:53

    “今年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严峻形势,任务更为艰巨”“千方百计保持高校毕业生就业局势总体平稳,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近日举行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电视电话会议,指出了今年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重要性、严峻性。如何克服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打赢大学生就业“突围战”,是当前高校面临的一项重大工作,需要多方联合统筹,多措并举。从今天起,本报将陆续刊登“多措并举稳就业”系列评论,就如何在今年复杂严峻的内外形势下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展开全方位、多维度讨论,敬请期待。
    2020届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将达到874万,同比增加40万人,创近年来新高。不仅如此,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近几个月来线下招聘活动受到严格限制;与此同时,国内外经济形势不容乐观,不少企业削减了招聘计划——多重不利因素的叠加,加剧了今年大学生就业难的局面。
    面对当前复杂严峻的就业环境,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必须发挥主心骨作用,为大学生择业就业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外稳社会市场的正常运行和企业的经济运转,内安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心理压力。“六保”是“六稳”的着力点,其中核心是就业,关键是企业,基础是产业。解决就业问题,首先,要从企业需求端入手,舒缓企业经济压力,稳定岗位需求。最近,各级各地政府为推进复工复产工作,舒缓企业经济运转难题,恢复产业链的原有状态,提出了社会保险费阶段性减免、失业保险稳岗返还等一系列针对性措施,取得一定成效。其次,从高校毕业生的供给端入手,拓宽就业渠道。发放就业补助、加强网上就业服务、扩大升学参军基层计划规模、强化重点帮扶、适当延长择业时间等举措,是政府鼓励、推进“稳就业”所采取的积极应对措施,为大学生就业拨开了迷雾、指引了前进方向。
    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高校需要保持与毕业生之间的情感温度和亲密感。一方面,高校及其相关部门要做好大学生就业坚实的后盾。搞清楚疫情影响之下,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毕业生就业可能面临的种种困难和问题,而未雨绸缪则是积极应对、精准施策的基础。此外,高校要加强国家政策宣讲力度,搭建好线上招聘“云平台”,开设就业指导“空中课堂”,为大学生就业保驾护航,让他们吃下一颗颗“定心丸”。另一方面,高校要做好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及时为学生答疑解惑,提供情感上的慰藉与关怀。班级辅导员等高校教师要关注毕业生的自身素养与岗位需求的双向匹配,有针对性地为不同学生优化简历、创造条件、搭建平台。尤其是对于“建档立卡”贫困家庭毕业生和残疾毕业生等面临更多困难的群体,学校相关部门要给予高度重视,落实“一对一”或“多对一”的帮扶安排,重视疫情下帮扶毕业生的心理状况,做好企业与帮扶对象之间的“红娘”。疫情无情,人却有情。高校在应对疫情期间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时体现出的情感温度,可以让无数毕业生感受到来自母校的关爱力量,是他们积极乐观应对就业难题的重要内在动力。
    把握创新力量,是打赢打好疫情下的大学生就业“突围战”的重要保障。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下,“互联网+就业”是当前全国提倡的创新就业形态。尽管“互联网+”的概念已经提出许久,但据笔者观察,“互联网+就业”应当属于新冠肺炎疫情之后才出现的新就业形态。“互联网+就业”形态的创新就业环境,将招聘从线下搬到线上。“互联网+就业”平台构建了用人单位、高校、毕业生三方交叉互动的立体化就业环境。“云”平台充分利用现代社会的大数据,依托互联网、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手段,快速进行人岗智能匹配、精准推送,牢牢地把握了毕业生的就业需求。在这一创新形态下,高校和毕业生必须乘势而上,顺应就业新环境,开放思维模式,树立就业“互联网+”的创新观念,自主主动就业。此外,随着网上投递简历、网上宣讲、无障碍视频面试、网上签约等新兴招聘方式的出现和流行,用人单位与毕业生之间的沟通交流由“面对面”转向了“屏对屏”,反而进一步推动了就业进程的高效化。
    总之,只要多方联合统筹,多措并举,不断地恢复稳定的就业环境,优化有利的就业政策,搭建好创新就业“云平台”,协同推进疫情下的大学生就业工作,我们一定能克服种种困难,全面打赢疫情影响之下的大学生就业“突围战”。(作者系湖北商贸学院英语专业和学前教育专业负责人、副教授)  来源: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