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0日在记者会上,李克强总理强调,要努力保障高校毕业生就业。人社部也于近日印发《关于做好2018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下称《通知》)。从国家到地方,多项政策相继出台,给高校毕业生们送出一份份就业大礼包。(3月27日人民日报海外版)
高校毕业生就业,近些年已成为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今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将达820万人,再创历史新高,这就使就业压力倍增。是的,各地响应国家的号召,积极为大学生寻找就业出路,不断送上“大礼包”。无论是加大创业扶持力度,促进基层就业成长,还是对主动到二三线城市工作的毕业生,都出台了一些优惠政策,这些措施使大学生的就业渠道拓宽,就业前景变得更加光明,对此释放出的善意可谓看得见、摸得着。
然而,在宏观上积极为大学生开拓就业渠道的同时,大学毕业生自身,也需要在微观上变得积极主动。众所周知,如今大学生就业问题,主要出现在一些大城市,如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而对二三线乃至四五线城市来说,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并非十分紧迫。就是说,大学生毕业后,一般都愿意选择较大城市就业,毕业生扎堆儿大都市,使就业难加剧,这恐怕才是导致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原因。而毕业生扎堆儿都市,不少又是“眼高手低”。
其实,目前大学生择业的空间还很大。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变化,用人单位的需求模式也发生了显著变化,但对掌握了一定专业技能的大学生来说,并非没有选择的余地。只是,如果大学生们都在“挑肥拣瘦”,又无奈“心比天高,命比纸薄”,那么,透过“就业难”的表象,就看到了“择业难”的实质。因此,如果自身的能力还配不上自己的“野心”,就必须与现实妥协。而无论是自主择业、灵活就业,还是休学创业、慢就业、错峰就业、出国深造,都是出路,只要“对号入座”就不愁就业难。
可见,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很重要,而用人单位、高校乃至家长也需要转变观念。就拿如今较为流行的“慢就业”来说,大学生观念转变了,想慢就业,那么,从教育主管部门到高校、用人单位再到家长,就应该给毕业生提供更多便利,使这部分毕业生更从容、自主地设计自己的职业规划和人生之路,给高校和学生都“松绑”。就用人单位来说,能否消除各种就业歧视,让毕业生在更公平的起跑线上竞争,给其提供一个更公平的竞争平台?而家长能否给自己的孩子减压,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而这些亟待刷新各方观念。
而转变各方观念,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体系和服务体系是否完善,才是目前解决问题的关键。国家在政策调整上应走在前面,在生产服务、生活服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方面要开发更多的就业岗位,拓展就业领域、疏通就业渠道,为大学生创造更大的就业空间。高校专业课程设置与现实就业要求的偏差需要补齐,而同时,用人单位对求职者的宽厚也必须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