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职简历“吹牛” 学生诚信堪忧
发布日期:2019-01-07 10:03

学生会干事变成干部、共青团员“眨眼”成共产党员、短期培训就成名校毕业……正值高校就业季,类似的简历造假、文凭“注水”,在一些高校毕业生求职中已成公开的秘密,甚至出现比拼造假现象。

  近些年毕业生就业压力不断增加,他们为了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奔走于全国各地的招聘会,在这其中他们尝尽了步入社会前的“酸甜苦辣”,但也有所“收获”,其中值得一提的就是他们的“简历经验”:“简历不造假,十足一大傻”。而且据有关调查显示,不少学生在制作简历的过程中或多或少的有所“夸张”,有的还 “无中生有”,不是“学生干部”非要写成“学生干部”,明明是“共青团员”非要改成“共产党员”,没有“实践经历”硬要加上“某处实习”……

  毕业生简历“吹牛”“注水”“造假”现象层出不穷,愈演愈烈,究其根本在于学生诚信意识缺失。当面对招聘单位或者企业设置的各种“门槛”时,不是自我反思为何不能“符合”,而是责怪招聘方过于“严格”“苛刻”,于是就开始在简历上“动手脚”,希望自己能够有机会被录用。难道这些学生就不担心有被发现的一天?其实他们还是比较担心的,但是与“拒之门槛之外”的痛苦相比,还是有不少学生还是选择了“铤而走险”,毕竟大家都“这样做”,而且一些用人单位比较关注新入职的成员在入职后的表现,不太关注“简历”上的内容,这也就助长了学生的简历“吹牛”现象。

  毕业生简历“吹牛”“注水”现象,虽然与当前就业压力大、用人单位过分看重简历有一定的关系,但是如果毕业生把找到工作的希望仅仅寄托在一张“简历”上,甚至是“注水”的简历上,未免显得有些“本末倒置”了。过分“修饰”的简历必然会增加用人单位对学生素质和能力的考察难度,而且也给大学生的诚信品质“抹了黑”,长期以往必将损害整个社会的公平正义,威胁到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建设。

  “吹牛”简历现象背后是学生的诚信危机,面对这种情况,笔者认为,当前必须建立起学生的诚信数据库,增加学生简历“造假”的成本,倒逼学生诚实做人、诚信做事。当然,学校也应该承担起应有的思想教育、就业指导等职责,一方面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诚信是做人立事之本”的人生格言;另一方面要做好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及时向毕业生提供各种就业信息,减少学生找工作的难度,并做好心理辅导工作,让学生自信、健康、阳光的“找工作”“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