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1076万人,同比增加167万,规模和增量均创历史新高,堪称史上更难。
7月,是大学生走上工作岗位的普遍时段,面对“史上最难”,00后大学生们都找到工作了吗?他们经历了什么,心态又有那些变化,未来又有哪些打算?劳动报推出“大学生求职”调查系列,记录下“00后”们走向社会的真实,给更多同龄人启示。
搁置爱好
先找一个岗位干起来
人物:傲笑(化名)
毕业学校:外地二本化学专业
今年7月4日,我入职了上海一家医药企业,从事检测岗位,大概在应届毕业生中就业算早的。虽然这份职业和自己之前的理想差距很远,但我不想等了,先找一个岗位谋生,不能再“啃老”了。
高中时,我是一个文科生,学习并不努力,高考成绩较差。无奈之下只能远赴外地求学,并被调剂进了学校的化学这个理科专业。
四年的求学之路特别坎坷,不是说因为疫情,而是学习跟不上。一个文科生学理科的专业,把人折磨得“死去活来”。四年时间是在不断“挂科”和不断“重修”中度过的,还好最终顺利毕业,拿到了毕业文凭和学位。
一直有一个理想,毕业后去游戏或网络企业工作,找一个市场推广等类似的岗位,因为那里有我喜欢的东西,而且我的摄影爱好也许能派上用场。为此,在“死去活来”的四年大学生活中,我还抽空拍摄一些作品,期望自己在某平台上保持活跃,引发别人的关注,方便以后入职。
为了这个理想,大学时代,也去相关企业实习,经历过网络企业那种没有白天黑夜的工作状态,疲惫不堪,也学到了一些东西。
如今入职医药企业,不是说我吃不起苦,而是看中的网络和游戏企业,看不中我。之前投了不少简历,基本石沉大海。渐渐也明白了,凭我的学校和专业去竞争这些岗位,没有一点竞争力。“业余选手”和“专业选手”的差距还是很大的。
今年5月,是最焦虑的时期。考研失败后,既要忙着毕业论文,又要想到找工作,经常夜不能寐。有亲朋告诉我,今年工作很难找,还是从自己的专业方面找找方向。想想也对,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又投了几十份简历,基本都和化学专业有关,很快,就有三四家企业有了回应,包括目前入职的这家公司。
经过网上一系列的面试,6月中旬,我刚回到上海,就收到了三家公司的offer,催着我入职。其实那时,我还是在犹豫,究竟要不要去?是否还有更好的工作机会等着我?毕竟一旦入职,“应届生”的身份就没了。
今年,为了促进大学生就业,不少地方都推出了“应届生”的定向招聘,比如社工、地方国企等。其间我也投了简历,有的岗位初筛都过了,但是没有去考试,因为这些岗位最终确定是否录用,都要拖到8月份,万一最后没有录取,前面的offer又没了,岂不是竹篮打水一场空。而且,我一直对自己在考试方面的能力没有多大信心,何况竞争对手不少是经过机构考试培训的同龄人。
考虑了近10天,还是决定去制药企业上班。上班没几天,就收到了当月工资,看着工资单上的数字,老实说不高,但能安慰自己的是,可以不向父母要钱了。
如今,上班快20天了,平淡且匆忙,也慢慢接受自己是一个社会人,原先对于工作的恐惧在消失。这20天,也经历了不少事情,公司里的人知道我有一些特长,叫我帮忙做PPT;同事意外受伤,陪着一起去医院;为了防止意外、保障生产,在企业里面驻厂一周……所有的这些,都是以前没有经历过的。同样,也收获了学校里没有没有教过的知识。
话说我的理想,其实没有放弃,业余时间还是会约上圈内好友一起去拍片子,做我的UP主。还有,我在考虑去考在职研究生,既是为了学历,也想学一点东西。
我才22岁,未来皆有可能。现在只是一个开始。
纠结之后
我选择回西部家乡工作
人物:任悦
毕业院校:东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我是东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材料与化工专业一名研究生,今年毕业,现在正在家乡兰州,等待入职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兰州化工研究中心。回到熟悉的城市,住在家里,身边有父母陪伴,心里很踏实,也觉得很幸福。
两年前,我通过研究生考试,来到东华大学读书。我找工作启动的比较早,秋招的时候就一边参加学校组织的招聘会,一边在网上搜索相关企业信息并投递简历。一开始,我就把求职目标瞄准国家重点行业领域。我报名参加了去年10月底中石化上海公司的校招考试,顺利通过笔试和面试,拿到了offer。
我挺喜欢上海的。当时我怀揣梦想来到上海求学,非常向往大城市的包容与自由。在这里生活了两年,我更感受到上海的魅力、机会,所以留下来是一种自然而然的选择。但是到了今年4月份,因为疫情封控在宿舍里,有一天我浏览招聘信息的时候,无意间看到了中石油研究中心春季的招考公告,地区刚好是我的家乡——甘肃兰州。我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参加了考试,有幸最后拿到了offer。
这下我反而陷入了纠结。是留在上海?还是回老家?说实话,真难选。上海和兰州的这两个岗位,我都喜欢,薪酬水平差不多,中石油、中石化都是重点行业。我还询问了身边很多朋友、辅导员、也咨询了我父母的意见。
我父母都很尊重我的决定,他们也只是跟我分析了利弊。留在上海,机会可能会更多,事业角度考虑可能发展前景会更好一点,但是生活压力会比较大。尤其是我一个女孩子,要独立在上海打拼,会辛苦一些。回到家乡,则恰恰相反。我也和辅导员聊了,辅导员鼓励我回到家乡,建设家乡,各地方现在都很重视人才,以我的学历、学识回去,也许会更受重视,有更多机会。
我在脑海中描绘了一幅场景,在我生活过的城市,在以重工业为主导的兰州,我用我自己的学识去建设它;下班后,我回到家,吃上父母做得饭,和他们聊聊天,周末了和亲朋好友、同学一起过慢生活。
我心里的天平慢慢倾斜了,我决定回家乡。
回到熟悉的地方,让我觉得很有安全感。兰州也发展很快,拥有无限可能,这也激发了我的斗志。
希望一年后的我
不再“能力恐慌”
名字:汪蓉(化名)
毕业学校:上海某211大学新闻专业
从小,我就是邻居眼中的乖乖女,成绩优异,一路上了市重点,最后也如愿进入心目中的大学和专业。
也许是精英剧看多了,到外企当一名白领丽人,一度是我心目中最理想的工作,而且觉得自己大学,毕业后也应该去那样的地方上班。为此我在大二暑假时,争取到了去市区一家知名公关公司做实习生的机会。而那次的实习经历,让我最终决定和白领说再见。
我家住在沪郊,实习期间,起早贪黑赶到市中心的公关公司上班,换来却不是想象中的美好。作为一名实习生,我觉得已经在拼命努力完成各项布置的任务,但是换来的是老师和领导的各种不满意和批评。
实习结束的最后一天,看着老师微信中发来的“欢迎你以后有机会来这里工作”的邀请,我只是礼貌地说了一声“谢谢”。
白领的梦碎了,看着周围的同学都在准备毕业后出国留学的事,我也产生了去外面看看的想法。
参加雅思培训、考试,最终的成绩还算良好,可以申请到国外留学的大学。然而由于新冠疫情的持续,父母不同意我去外面留学。
于是我又加入了准备考公的大军,当然也参加了考公培训班。几个月的准备,考试成绩出来的那一天,心里是凉的。如果放在前一年,成绩上了及格线,今年,不行!太卷了,差了一大截。此时的我,突然明白什么叫“史上最难”。
想到可能找不到理想的工作,我开始急了,把留学的方向瞄准了香港。不出意外,再过一两个月,我就要去香港求学。其实夜深人静的时候,我也在想,研究生毕业后,万一在体制内依然找不到理想的工作,怎么办?这两年,最大的恐惧其实来源于“能力恐慌”。
未来的一年,我希望自己有所改变;一年后的我,不再对外面恐惧。(来源:中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