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社恐”人如何走出“孤岛”
发布日期:2022-10-11 10:30

能发消息就不打电话、不想成为任何场合的焦点……在社交网络上有一个流行的词,对这些表现进行了概括——“社恐”。

在社交场合下,出现焦虑和紧张通常是正常的,但是社交恐惧症患者的反应却往往异常明显。事实上,如今年轻人嘴里的“社恐”,主要是一种焦虑的表现。有数据显示,自2016年起,“社恐”一词的检索热度呈现连年走高的趋势,职场“社恐”更是大有人在。

地铁上,有人喜欢和陌生人间隔一定距离

职场现象:不想成为关注的焦点

“社恐”总有一种聚光灯跟随自己的感觉,认为全世界都静止下来关注着自己,这种紧张感会在心里被无限地放大。“害怕成为人群中的焦点,担心自己出丑、难堪。”接受采访的黄女士说。

除了不敢在公众场合展示自己之外,在私下与同事的相处中,黄女士也表现出了高度的敏感性。“跟别人说话的时候,我总害怕对方不喜欢我。有时候对方一个眼神,我就会自动脑补出很多东西。”黄女士总是陷入自我怀疑中,甚至对自己的容貌、身材、学识、工作能力等,进行全方位质疑和否认。

伴随着“别人不喜欢我”以及“我不值得别人喜欢”的心理认知,“社恐”有时会做出一些刻意讨好别人的行为。由于太过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和接纳,而逐渐形成“讨好型人格”。今年大学刚毕业的小张说:“我总会想着去迎合别人的情绪,没办法做自己。”

被访者中认为自己是“社恐”的占比61.7%(制图/朱兰英)

微调查:超半数被访者害怕社交

日前,笔者就职场“社恐”主题开展了一项小调查,在回收的70份问卷中,超过半数的被访者明确表示自己“害怕社交”,被访者中认为自己是“社恐”的占比为61.7%。

问卷显示,当被问及“最容易感到紧张或焦虑的场合”时,37%的被访者选择了“上台演讲”,30%的被访者选择了“接打电话”,还有15%的被访者选择了“和不熟的人对话”。

“上下班搭地铁时,看到别人把身体靠在了不常开的那侧门上,但恰好下一站就会从那一侧开门,这样很危险。”韩女士告诉记者,“我内心在挣扎,到底要不要提醒她,要知道平时在车厢里我连句‘借过一下’都说不出口,更别说要让一个陌生人别靠在门上了。”

和韩女士一样,韦女士也将自己划入了“社恐”人群。她说:“中午吃饭的时候,我很怕在食堂遇到同事,所以我都尽量低着头,不看别人,也不想别人看见我。”韦女士还透露,在跟同事或领导对接工作之前,自己都会做很久的心理斗争,“特别害怕说错话或做错事”。

寻根究底:此类性格多数并非天生

实际上,“社恐”害怕社交的这种性格,多数并非天生,而是后天形成的。笔者在采访中发现,害怕陌生环境、不敢与人交流、高敏感以及低自尊等“社恐”表现,与原始情绪以及虚拟社交有很大的关联。

比如情绪否认。韩女士告诉记者,她小时候为了一件丢失的玩具而哭泣时,她的妈妈只会丢下一句“别哭了,没看我正忙着吗”,或者干脆置之不理。这种场景,就是情绪被否认了,久而久之,韩女士才变得不敢表达自我,做事畏畏缩缩。

此外,笔者在查阅相关文献时发现,“90后”和“00后”成长的环境不再是稳定、传统的“熟人社会”,而是伴随着高流动性和不确定性的“陌生人社会”。随着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逐渐加快,社会也正在从“关系社会”向“契约社会”转变,人与人之间的“社交距离”实际上在逐渐加大。

互联网迅速普及的背景下,线上的虚拟互动逐步替代了许多线下的面对面交流。在此社会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们,更适应微信、QQ等社交网络上的虚拟互动。“网聊不用看对方的表情和肢体语言,甚至也不用听见对方的语气和声调,这会大大缓解我在社交时的尴尬和紧张。”小张告诉笔者。

午休时分,职场人独自一人坐在楼梯间

工会关注:助力职场人克服“社恐”

在职场中,对于那些因“社恐”而影响到人际关系以及自身职业发展的年轻人们,如何帮助他们缓解“社恐”,快速融入职场大家庭,本市一些企业工会给予了充分关注。

上海新华置城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工会主席梁晓雯告诉记者,除了一年两次的定期团建之外,企业工会每个月都会举办多种活动,并积极邀请职工,尤其是职场新人参加。

“读书活动、运动打卡、志愿服务,还有心理讲座等,这些几乎每周都会有,不仅可以提高团队凝聚力,对于我们的新员工融入集体也很有帮助。”据梁晓雯介绍,在这些活动中,心理讲座最受员工欢迎。

此外,梁晓雯还提到,公司的每个部门都有“导师带教”活动,积极帮助新员工快速熟悉岗位职责、更好地开展工作。尤其是对于刚刚进入职场的应届生而言,这一举措大有裨益。

除了企业工会主席身份,梁晓雯还有一个身份,那就是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她所在的公司有一位年轻女员工,在新入职时极度内向,是大家公认的“社恐”。

梁晓雯安排这位女员工当了工会小组长,担任工会活动的组织者和服务者,如此一来,在活动开展前与同事进行沟通协调,就成为她工作的一部分。并且,在她遇到困难的时候,梁晓雯会及时给予鼓励,最终很好地锻炼了她的社交能力。

“现在她工作做得很好,平时也很主动、积极,不再害怕和别人交流了。”梁晓雯介绍道,“最重要的改变是,以前她总是在附和别人的意见,现在也会勇于表达自己不同的观点。”(来源:中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