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构建良好师生关系
发布日期:2021-07-09 11:40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互动过程,师生之间不仅有认知方面的信息传递,而且有着情感方面的信息交流。情感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教学因素,它使教学活动呈现一种情感与知识有机交融的复杂状态,且对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产生潜在的影响。教师应重点把握“亲其师而信其道”的原理,那么教师应该如何真正地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在教学中拉近适切的人际距离,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呢?   


 

一.增强教师自身的内在力量——自身魅力、道德修养    

 

1.增强专业技术水平    

 

(1)多听课,与同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合作是提高自身专业水平的最好方式之一。每个人身上都有一定的特点及值得借鉴的地方,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相互听课、研讨、说课、学生意见调查等,将“经验移植和整合”便是财富。    

 

(2)课后反思。每上完一节课必须有所反思,这样才会有更快的进步。反思可以是对本节课的亮点进行总结,也可以是比较失败的环节,以便下堂课更加完美。即教师对自己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的评定和解释,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对下一步行动的判断和构想,因而它是促进教师专业技术水平发展的精髓。教育主管部门对教师进行的培训和提高,都值得我们认真对待和学习。因为大部分的培训内容都是在不同过程和角度对教师的角色、行为以及专业技术水平的一种要求、规范和期望,从而确保教师专业发展的“自我更新”取向。    
 

2.注重提高语言艺术 

   

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的语言风趣幽默、自然亲切、声情并茂、充满感情,那么学生一定会如临其境。有时课堂气氛过于活跃,若教师慌忙地说“闭嘴”加以制止,则这样的语言反而会使课堂气氛紧张,根本谈不上艺术性,从而失去自己的魅力。 

 

二.真正站在学生的角度想问题    

 

1.设身处地,适时共情

 

共情能使师生关系始终处于链接状态。共情又叫同理心、通情达理、设身处地等,按照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的观点,共情是体验别人内心世界的能力。这种态度被人本主义心理咨询

 

家认为是影响交流进程和效果的最关键的特质。

 

适时适度的共情,在很大程度让教育者既关心照顾到学生的心理感受同时又能完成教学和管理任务,而要做到共情最重要的一点是:走出自己的参照框架进入学生的参照框架。例如:网络成瘾的学生,我们首先进入学生的参照框架了解他的需求和感受,一个人依恋网络游戏,一定是他在其中找到了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的体验,比如成就感、被关注、被重视、被需要等感觉。所以对这部分学生能在满足自己内在需要的同时还能按时或不间断地来学校,我们是可以感受到学生对学校对知识是有一点点依恋的。适时的共情可以让学生感受被理解,可以尝试着类似共情:我知道你有自己的理由去做一些事情,我能理解你的需要,你能按时来校我很欣慰,看到你这么疲惫这么痛苦我是很难过的,如果你愿意可以跟我聊聊。

 

所以,在你想提出批评、建议,想与学生沟通交流时,任何时间不要忘记共情。

 

2.课下该如何与学生相处    

 

有的教师可能给学生的印象就是严肃、难接近的。当课下与学生相处时,学生可能会不敢接近,或者难以敞开心扉。这就要求教师与学生谈心时,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给出让学生认可的建议或指导,这样学生就会对你产生崇拜的感觉,之后的相处便简单了。有的教师在平时上课时就和学生没有距离感,无论讲课方式或内容都深受学生喜爱。有人可能问,这样的教师应该没有什么困惑了吧。其实不然,他们的困惑是课下有调皮的学生可能不会太“尊重”他。比如,下课看见老师打招呼的用语及动作都让人感觉不太“礼貌”。所以,在上课时要渗透这种做法不合适的意识,引导学生思考应该如何与老师相处。    

 

三.转变教学观念    

 

如何从传统的教学管理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昵?一是避免滔滔不绝的传教式,因为这样学生就失去了自主学习的动力,容易产生听觉疲劳。要抛出问题,让学生自己解决,最后教师总结。二是引导学生养成自主探究的好习惯。三是将学生分成几组,上课时便于合作探究。    

    

建立关系的方法和技巧还有很多,比如真诚、积极关注,要注意自己谈话时的语音、语调和表情等。只要理念变化了,随之我们可以发现和创造其他更多的方法技巧。这一切对于我们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体验到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宽容与关爱,同时受到激励、鞭策和感化,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文章转自《甘肃教师学苑》公众号(来源:甘肃农业大学)
编辑:续 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