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坚持为民服务
发布日期:2011-05-21 15:14

“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67年前,毛泽东同志在悼念张思德时所说的这句话,既是对我们党奋斗历程的总结,更是对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郑重宣示。

  90年来,从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到恢复国民经济、涤荡旧中国污泥浊水,再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直至实行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们党经历惊涛骇浪,历经磨砺曲折,但始终不变的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矢志追求的是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

  而今,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党既高度重视解决人民群众当下的民生问题,又高度重视维护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既注重改善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又着力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既注意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利益,又协调和兼顾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不同阶层利益……这些无不体现了我们党以人为本和“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执政理念。

  2011年,“十二五”吹响了新的号角。如果视线再往后延伸,我们距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只有不到10年时间,距离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只有不到40年时间。前路充满挑战,为民未有穷期,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人民充满新期待。

  ——编 者

  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党一以贯之的价值追求。90年来,我们党所进行的各种斗争、创立的各项事业、开展的全部工作,都是为了实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2011年5月,走进四川绵竹市汉旺镇,一处临时搭建的小店铺上飘扬着大大的横幅,十分抓人眼球——“感谢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感谢援助灾区的每一个好心人”。地震之后,小店主人吴启禄在当地政府部门的帮助下经营起这家店,“一时还没有能力报答,先打出这条横幅,说句心里话。”

  重建3年来,想表达这样“心里话”的人远不止吴启禄一个。如今来到四川灾区,所到之处都能见到灾区群众打出的标语表达由衷的感激之情。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庄严承诺以最直接的方式化为一个个具体行动,落实到抗震救灾斗争和重整河山、建设新汶川的伟大实践中,获得了人民群众最热烈质朴的回应。

  目光放远。回顾90年来,我们党所进行的各种斗争、创立的各项事业、开展的全部工作,都是为了实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共产党人一以贯之的价值追求。

  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把“群众路线”作为一条重要经验,强调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赢得了民心,建立了新中国。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强调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我们党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坚持改革开放,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强调“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行动纲领。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的中央领导集体强调“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现在,面对社会利益格局深刻调整的新形势新环境,我们党更需要正确看待和运用手中的权力,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自觉维护和充分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正如中央党校教授郭德宏所说:“密切联系群众作风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之一。在新世纪,中共能不能继续保持和发扬这种优良作风,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

  不论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和人的思想观念如何变化,群众路线始终是党的工作的一大法宝,只有永远站稳群众立场,才能不断走向新的胜利

  2011年3月5日,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海外公民撤离行动圆满完成,35860名中国公民从动荡的利比亚安全撤回国内,我军首次派出4架军用运输机和1艘护卫舰进行海外救援。这次坚决果断和高效有序的撤离行动,彰显了我们党视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态度……

  “十二五”规划把以人为本、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大政方略,描绘了人民美好生活的绚丽图景……

  着力解决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这是新时期党实践“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理念的重要体现。

  近年来,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一些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得到解决。例如在促进教育公平方面,目前免费义务教育在城乡全面实行,全国小学净入学率一直保持在99%以上;在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方面,2010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5919元,比2005年增加2664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9109元,比2005年增加8526元……

  但由于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和人的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人民群众提出了新的利益诉求。比如人们过去只要“吃得饱、活下去”就行,而今希望“吃得卫生有营养,活得快乐有滋味,健康长寿享天伦”;过去只要“有书读、会识字”就行,而今希望优质教育资源能进一步增加,而且分布均衡;过去只要有“单身宿舍”就能凑合,而今则希望有个宽敞明亮的居所……除了直接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问题,在政治、文化、外交、科技等方面,人民群众同样提出越来越高的期待。

  此外,在新世纪新阶段,党员干部也面临更加严峻的考验。比如群众诉求越来越多样,党员干部如何全面了解和解决群众遇到的问题,比过去任何时候都复杂。同时,人民群众的眼界和素质已有很大变化,民主法制观念日益增强,对党员干部的期望值和要求也大大提高,给党的执政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相比老一代而言,新一代要想得到群众的认可和支持,只能依靠始终保持和发扬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也就是坚持为人民服务。

  贯彻落实“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关键是把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提高服务能力上下功夫

  201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的第九十个年头,中国共产党人对党的命运有了更多的思考,对未来也有了更坚定的信念。

  “要坚持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群众路线,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多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尽管面对许多前所未有的新考验,我们党为民的理念依然清晰。

  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贯彻到党的建设中,首先要牢牢把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在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中,准确地把握和坚持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为人民服务的前提和基础。广大党员干部需从经济、政治、文化等多重领域回应人民群众的诉求。

  自觉维护和充分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关键还需要落实到工作中。广大党员除了要有为人民服务的“理念”,还要有为人民服务的能力。而在当前,服务能力主要体现在执政能力上。围绕加强执政能力建设,近年来各级各地也在不断探索创新。

  在今年中组部组织的干部选学中,共有中纪委、国办等百余家单位近4000名司局级干部参加,“缺啥补啥”的“选修课”让干部学得更加投入,全面铺开的“必修课”则让思想建设更有力度;近期刚结束的基层党组织书记加强社会管理示范培训班,256名来自基层社会管理一线的乡镇、村和街道、社区党组织书记参加了培训,“要把学到的好思路好经验好方法带回去,扎实做好基层社会管理各项工作”是他们共同的心声;各地纷纷推进党务公开,开辟了一条改进党的领导方式、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新途径,更有利于我们党提高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水平……一系列创新探索,目标指向只有一个——让广大党员干部不断增强服务本领,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服务。

  90年来,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懈奋斗,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辉煌胜利,今后我们党必然还要接受更多的挑战。我们每个党员都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群众路线始终是我们党的一大法宝。中国共产党只有永远站在群众的立场,永远为人民服好务,才能赢得人民的拥护和信任,不断走向新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