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中国会变成一个大强国而又使人可亲”
发布日期:2012-04-21 18:54

1957年3月17日,毛泽东乘专列离开北京,前往杭州。在途中的天津、济南、南京、上海,他4天内接连发表了4场演讲,主题都是“如何处理人民内部的矛盾”。在毛泽东看来,这个他在2月27日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的问题,已是“提起一切工作的纲”,必须唤起全党的高度重视。为此,他戏称自己变成了一个“游说先生”,“到处讲一点”,特别是形势与任务的转变、人民闹事如何处理、双百方针、党的整风等存在争议或误区的问题。

  在南京、上海的演讲提纲中,毛泽东将需要重点阐述的问题及对策一一列出,并在收笔处写道:“采取现在的方针,文学艺术、科学技术会繁荣发达,党会经常保持活力,人民事业会欣欣向荣,中国会变成一个大强国而又使人可亲。”这段结语,尤其是最后一句,可以说是毛泽东全部演讲的点睛之笔,表达了他对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出发点和落脚点的思考,反映出他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构想,寄托着他对人人向往的社会主义社会的期待。

  建设一个强大的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是鸦片战争后几代中国人前赴后继的追求,也是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早已明确的奋斗目标。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就描述了新中国的光明前景:“我们不但要把一个政治上受压迫、经济上受剥削的中国,变为一个政治上自由和经济上繁荣的中国,而且要把一个被旧文化统治因而愚昧落后的中国,变为一个被新文化统治因而文明先进的中国。”在革命胜利前夕,他告诫自己的战友,进城是“赶考”,唯有继续艰苦奋斗,并学会搞建设的新本领,才能交上一份合格的答卷,向世人证明“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而且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

  新中国成立后,在国民党遗留下来的烂摊子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励精图治,迅速恢复了国民经济,进而又卓有成效地领导了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短短几年时间里,千疮百孔的中国呈现出一派万象更新、欣欣向荣的局面。一项项大型农田水利工程的投入使用,一批批工矿企业的建成投产,一条条交通大动脉的竣工通车,奠定了现代化建设的初步基础,结束了我们只“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的历史。象征着国家力量的汽车、飞机、坦克、拖拉机,纷纷有了中国造,让人民群众对“强大”越来越有信心。

  1956年9月,党的八大宣告中国迈进社会主义社会的门槛,举国上下一片欢腾。“社会主义,楼上楼下,电灯电话。”这句当时流行的口头禅,讲出了老百姓的质朴愿望,也表达了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和向往。毛泽东则一如既往地指出:“我国人民应该有一个远大的规划”,“努力改变我国在经济上和科学文化上的落后状况”,“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习惯于以诗言志的毛泽东,将自己对国家繁荣富强的渴望,化成了这样的诗句:“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这种只争朝夕的理想与激情,成为中国人在民族复兴道路上的强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