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学院2023级舞蹈表演专业学生踏上实习征程,入职重庆1949大剧院,在这座以红色历史为魂的沉浸式剧场中,以肢体为笔、以舞台为卷,开启从课堂到实践的“蜕变之旅”。
重庆1949大剧院以大型实景演艺《重庆·1949》闻名,剧目以1949年重庆解放历史为背景,融合舞蹈、戏剧、光影等多种艺术形式,对表演者的历史共情力与舞台表现力均有高要求。为让学生快速适应岗位,学院与剧院提前联动:实习前,辅导员联合剧院导演组开展3场专项培训,从剧目历史背景解读到沉浸式舞台走位技巧,逐一拆解——比如如何在旋转时配合灯光切换情绪,怎样通过肢体幅度让不同方位的观众感知角色心境;针对部分学生“历史题材舞蹈表现力不足”的问题,还特别安排观看史料纪录片、与剧院资深舞者一对一抠动作,帮学生在“练技巧”的同时“入情境”。
如今学生们,已陆续参与到剧目排练与日常演出中。“第一次站在360度旋转舞台上,看着台下观众近在咫尺的目光,才懂‘沉浸式’不只是舞台形式——上周排练‘迎接解放’的群舞,当音乐里响起‘解放了’的台词,我跟着抬手时,指尖都带着颤,这种和角色、和历史的共鸣,是练功房里练不出的。”而负责剧目开场“码头劳作”片段的张昊,则忙着攻克“道具配合”难题:“这段要边跳边模拟搬运货物,既要保持舞蹈的韵律感,又得让动作真实,剧院老师教我‘先练生活里的搬运姿势,再往舞蹈里融’,现在终于能做到既不僵硬又有力量了。”
辅导员团队也时刻跟进学生动态。得知有学生对“历史角色情绪递进”有困惑,还连夜整理了剧目相关的历史故事片段发给大家。“看着他们在舞台上抬手、旋转时眼里的光,就知道这实习选对了。”
从练功房的把杆到旋转舞台的光影,从课本上的舞蹈理论到与历史故事的深度交融,这些2023级的舞蹈学子正在重庆1949大剧院的舞台上,把足尖的技巧化作讲述历史的语言。正如学生们在给老师的留言里说的:“以前跳舞蹈是练动作,现在跳《重庆·1949》是懂故事——每一次弯腰、每一次抬手,都像在和1949年的重庆对话,这种感觉,太珍贵了。”
编辑:王云淇
初审:李木童
复审:马焕换
终审:亓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