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情感”是心理学中一个重要的名词解释,“情感”是心理学派中“知情意”中“认知部分”的内容,认识过程是情感的基础,并引导情感的发展。只有通过认识过程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主体才能确定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作为自己这些年设计过程中一直强调的,一直运用的设计思维和方法,从情感和心理学角度,我把“设计基础”命名为“设计心理基础”,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也就是对学生而言的4年的学习过程,认知的概念是“重中之重”,如何让学生对于设计的认识从无到有,从基础开始,“心理感受效应”是一切视觉设计专业中最精髓的认知效应。理解“心理感受效应”不仅有助于设计师更好地开展设计实践,也有利于设计类学生更好地学习设计专业,帮助设计教育者更好地进行教学工作。
关键词:情感,心理学,科学,人文,设计
开篇以“科学”、“人文”、“设计”三大体系来概述三者之间的关系,会对设计心理学的研究有很大帮助,为此我做了调研和分析,也查阅了很多国外关于设计心理学方面的书籍,希望可以带给学生和相关研究者一点启发和思考。下面是引用了英国皇家艺术学院(RCA)的一项艺术研究。希望带给读者一点感受和见解。
英国皇家艺术学院(RCA)再次强调了缺失第三类教育的特点。已经确立的两类教育可以大致分为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而这类教育长久以来被认为主导着社会、文化和教育体系。在英国教育体系里,孩子们在年龄很小(大约13岁)的时候就被迫从这两类学科中选择其一,并以此作为主攻方向。
第三类教育不被认可的原因是它的价值一直被忽视,而且研究者们并没有对其进行恰当的定义或明确的表述。Archer和英国皇家艺术学院的同事们准备将其为“设计学(design with a capital D)”强调“Design”要用大写字母D开头,是想将其与设计课程中狭义的设计(以小写字母d开头的“design”)区分开来,并明确地将其表述为“物质文化的综合体验,以及在艺术设计、艺术创造、艺术制作过程中所积累的经验、技能和理解的集合”。
从三种文化(科学、人文、设计)的视角去审视人类知识和活动其实是一个非常简单的模型。将设计与科学及人文进行对比说明,方法简单。有助于切入点对其展开更明确的阐释。 下面从各个方面讲科学、人文和设计进行比对,明确设计的含义及其独特性。
从各自的认知对象分别如下:
科学:自然世界
人文:人类经验
设计:人造世界
从各自的认知方式分别如下:
科学:可控的实验、归类、分析。
人文:类比、比喻、批判、评价。
设计:建模、图式化、综合法。
从各自研究价值如下:
科学:客观、理性、中立、追求真理。
人文:主观、想象、承诺、追求正义。
设计:实用、独创、移情、关注适用。
通过上面这三组数据,可以清晰地对科学、人文、设计三大体系进行宏观和微观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设计不再是一个单独存在的学科,正如对我们大学而言, 4年的专业划分,第一年时间花费在造型基础上,第二学期会接触所谓的设计基础,往往也是纸上谈兵。第二年到第三年是专业的学习,基本上都是线性课程,一门课结束忘记一门,这通常都是学生们的反馈。第四年,不容置疑,实习的节奏,学生们基本都放出去了,回来基本交上的就是一个红头实习证明。大学就这样不知不觉的过去了。
关于这类我做了一个关于钱的分析,虽然有点俗,但我觉得,学生在大学期间的开销基本都是父母负责,大学4年对于艺术生来说是一笔不小的花费。学费在艺术院校平均一学年1万的费用,4年下来是4万元,住宿费一般一年平均1千,4年下来4千,据我在本校调查,目前学生每个月的生活费是2千,一年是2.4万,4年是9.6万,综合4年开销4万(4年学费)+4千(4年住宿费)+9.6万(4年的生活费)=14万,这个费用不包括其他杂费,所以这4年下来,每个父母要付出14万的费用,在二三线城市,14万可以付个首付买个房子,虽然这个比喻不太恰当。我想通过这个数据引发学生、学生家长、甚至教师的思考:用4年的时间,花费14万究竟想要得到什么教学成果?
所以从上可以看出,大学4年实际学习专业的时间就是两年,有的甚至不到两年,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学生们最终可以得到什么,这些年,自己作为教师和设计师角色也去参加了很多所谓的专业性的论坛会议,最终结论还是没有得到答案,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所谓的教与学,教师的职责,传道、授业、解惑,示范者、管理者、研究者,其实更重要的是后三者。
所以从大学的结构中开始分析,2年的时间对于专业课程的学习,怎样帮助学生们更好地吸收,所谓教与学的理解,核心的解释就是吸收和释放,老师是释放,学生是吸收。释放和吸收去分析其实很有意思,老师首先要吸收足够的知识和营养才能释放出好的养分,学生才能更好地吸收,学生吸收到一定程度就要开始释放,比如学生毕业走向工作岗位经过一定时间的打磨开始释放,释放后再学习吸收,再释放。所以:
老师是 释放—吸收—释放—教学—研究—教学
学生是 吸收—释放—吸收—学习—实习—工作—再释放
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到老师和学生是传递的过程,而现在的很多是老师释放不出来,学生也无法吸收。所以老师在整个过程是不断循环的模式,而学生是不断学习的模式。单纯从设计学角度而言如何解决设计问题,还是又回到教师的职责的第一个问题“传道”。
“传道”是教与学研究体系中的核心,当下高校教育中,知识的丰富无疑是专业教师讲授课程的关键,如何“引”引导,传导,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提升学生对于知识的渴求度(既“需要”)进而再传递给学生,这是个艰难的过程,所以学生就要从大一抓起,在刚起步的阶段,学生都处在同一起跑线上,对于教师的要求必然要摆脱之前的教学模式,不再是生生的PPT,一节课照本宣科,上面老师教,下面学生睡觉,这可能是很多高校的现状。
所以从第一部分的梳理,科学、人文、设计三大体系是目前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必须引起思考的,通过这些年设计师和教师角色的扮演,我发现实际上设计学专业是无法解决设计问题的,也许这很矛盾,也许会引发强烈质疑,很多学者会说,如果这样的话去大学干什么,学什么。我读大学的时候,我的老师说过一句话让我记忆深刻,“设计在于设计之外”“外”是引起思考的。当我们老师和学生如果全部思维和时间都放进专业的学习中,4年必然是失败的,我们不希望14万的人民币最终以失败而告终。作为老师我常常有种危机感,希望我的这些很实在的想法能够引起部分专业教师的思考。,我也是一位年轻教师,希望自己的一点体会和感想,和大家一起探讨未来艺术类专业学生的发展。作为一名教师,最重要的是不能误人子弟,学生们背井离乡,家长们每天日益劳苦的赚着血汗钱为子女付学费、付生活费,千里迢迢把子女送到我们老师的手上,我们作为教师真的应该好好反思,我们该怎样拿出知识教授学生、面对学生家长。这是一个很严肃的话题,我们作为教师要有“责任心”,为了什么、怎样去做、怎样提高教师专业素养。
结语:对于教师的培养,始终是一个很模糊的话题,作为教师,第一我觉得应该善于“思考”,要善于发现问题,找到一些让学生吸收知识更好的方法,对于年轻教师更要从多元学科中找到好的方法,所谓多元学科:比如心理学、教育学、人际关系学、营销学、传播学等,这些看似和设计没有关系的学科恰恰是设计专业的辅助课程,这些才是核心课程,这些课程才能真正意义上让设计专业不在变的单一,它们不仅可以影响到课程专业,更重要的是影响到学生的未来,择业,生活,婚姻,事业的发展等。所以教师对学生的培养是成螺旋循环的模式,不仅仅是专业本身,更重要的是设计在于设计之外的培养。
参考文献:
Nigel Cross(英) 任文永 陈 实 译 . 设计师式认知[M] . 武汉 .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