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π” 趣横生・数韵飞扬 ——《高等数学》特色课堂
发布日期:2025-04-11 11:05

       高等数学课程常被外界贴上“枯燥乏味”的标签。然而,高等数学教研室以国际数学日为契机,进行教学改革,成功点燃了学生对数学的热情,激发了他们的探索欲。
       此次课程以“‘π’韵无穷,数海扬帆”为主题,以“校园重现刘徽割圆术”为创意亮点,将数学知识与趣味活动深度融合。教师打破常规,巧妙融合课内学习与课外实践,跨越历史与现代,摒弃传统课堂的刻板模式,为学生呈上了一堂兼具学术性与趣味性的特色课堂。
        课程由王兆青老师主讲,课前布置“数海拾贝,共筑数学华章”任务,学生分组完成任务并制作 PPT 展示。这一环节既帮助学生预习课程内容,又培养了其自主学习与团队协作能力。课中,教师以“刘徽割圆术”为切入点,带领学生走出教室,重现经典数学实验。教师手持测量工具,现场演示多边形逼近圆周的原理,学生分组合作,使用卷尺和计算器测量圆形区域的周长与直径,计算圆周率近似值并记录数据。回到教室后,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测量误差,探讨刘徽割圆术的科学意义及对现代数学的影响。课堂高潮部分是“圆周率限时记忆大比拼”,学生在规定时间内挑战背诵圆周率位数极限,一位学生成功背诵至 174 位,赢得全场掌声。课后,教师组织学生评选“最佳数学文化讲解团队”,并布置开放性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校园生活设计数学创意项目,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与学习热情。
        通过“校园重现刘徽割圆术”这一创新课程设计,学生们不仅掌握了圆周率的计算原理,更深刻认识到数学与生活之间千丝万缕的紧密联系。
        整个教学过程精心规划,课前预习、课中互动和课后延伸任务,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创新思维与表达能力。此次教学改革打破了传统教学的学科界限,将历史、实践与理论完美融合,让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鲜活生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探索知识,培养了团队协作、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为传统高等数学教学注入了新活力,也为其他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了宝贵的借鉴经验。

初审:王兆青

复审:黄海英

终审:阎君梅

部门:公共基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