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课堂赋能跨学科融合教学 高等数学教研探索创新路径
发布日期:2025-04-11 10:53

        我校高等数学教研室在黄海英主任的组织下,召开了一场以"智慧课堂赋能跨学科融合教学"为主题的专题研讨会。来自不同专业领域的教师齐聚一堂,围绕高等数学教学改革展开深度对话,共同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的创新实践路径。
        研讨会上,王昌源老师率先指出当前高等数学教学面临的挑战:传统教学模式偏重单向讲授,学科与专业领域的衔接不足,导致部分学生认为数学知识抽象难懂、脱离实际应用。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团队集思广益,提出构建"三维联动"改革方案:
技术赋能,打造沉浸式学习场景
        依托智慧课堂平台,整合虚拟仿真实验、动态建模演示等多媒体资源,将抽象的数学概念转化为工程计算、艺术设计等领域的实际应用场景。黄海英主任分享的数学与艺术融合案例尤为亮眼:上学期开展的"寻找校园数学元素"活动,引导学生发现建筑结构中隐藏的几何美学,本学期更计划推出数学主题闯关游戏,让函数图像"活"成校园导览路线。
机制创新,构建多元评价体系
       蒋迎瑞老师提出的"过程性考核矩阵"引发热议,该体系包含分层作业自选、视频微课创作、同伴互评等模块,通过超星平台生成个性化学习报告。王曼老师建议引入"知识溯源"任务,要求学生用AI工具逆向推导解题过程,培养批判性思维。刘彦秋老师则强调建立"双轨诚信机制",既通过课堂手机管理保障学习专注度,又引导学生鉴别AI答案的合理性。
跨界协同,培育教学共同体
       跨学科融合成为研讨高频词。王兆青老师展示的"可擦板协作解题"实践,通过物理隔断电子设备促进深度思考。黄海英主任提出的"双师同堂"模式颇具开创性——数学教师携手专业导师,在机械设计、编程实训等场景中联合授课,让导数公式在零件优化设计中展现生命力。
       此次研讨会不仅形成多项改革共识,更明确了三个推进方向:建立跨学科案例资源库、开展教师数字素养轮训、试点智慧教室动态分组系统。正如单程程老师在总结中所言:"当函数曲线能描绘艺术轮廓,当微分方程可解析工程难题,我们终将看到学生们眼中重新燃起的数学之光。"随着研讨成果的逐步落地,高等数学教研室正翻开教学改革新篇章。未来,这里不仅将诞生更多"数学+X"的创新实践,更将搭建起连接抽象理论与现实应用的智慧桥梁,为复合型人才培养注入强劲动能。
 
初审:王大川

复审:黄海英

终审:阎君梅

部门:公共基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