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技能训练模式研究
发布日期:2010-12-10 11:10

 

吴万敏 张辉,《高教探索》2009年第5
 
      [摘 要] 高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技能训练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在准真实的工业环境中展开的实践教学活动的稳定结构形式。教学生产型是高职院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现实阶段的功能定位。技能训练课程体系需要根据不同的专业和岗位群,以及服务行业企业的产品等因素建构。面向制造业的基础技能训练体系由制造技能训练、管理技能训练、创新技能训练、设计技能训练四个平台构成。
      [关键词] 高职院校;校内实训基地;技能训练模式
      吴万敏(1957- ),男,江苏南通人,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管理。
张辉,男,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研究员。
      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对企业实行宏观管理、协调与监督,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企业已成为法人实体与市场竞争主体,过去由政府在高校和企业之间的搭起的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桥梁”,需要高校和企业自身去构建与维系;同时,高职学生技能成长需要实验、实训、实习三个环节,在我国产业结构升级,产品更新换代加快,对从业者技能要求提升的情况下,企业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技能进行顶岗实习。在这一背景下,建立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成为高职院校学生技能训练的战略选择,抑或成为产学合作、工学结合的最有效方式。
      一、高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技能训练模式阐释
      模式是在一定思想指导下,围绕活动中的某一主题,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系统化和理论化的活动范型。[1]笔者认为,高职校内实训基地是指以生产产品为结果,以学生为产品实现的重要主体,建设在校内的学生技能训练平台。高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技能训练模式是指实践教学和合作学习等理论的指导下、在准真实的工业环境中展开的实践教学活动,形成的相对的、系统的和理论化的结构形式。它一般包括:①模式得以建立的基本思想,包括指导思想、背景理论或基本理念;②有针对性的目标或任务,即这种教学或培养模式所要完成的具体任务;③程序或步骤,即完成过程的阶段和步骤;④策略和方法,指在技能训练过程中具体的途径、手段和方法等;⑤评价,即对模式的应用范围、条件和环境、使用中优缺点等的评价。技能训练模式体现出完整性、职业性、操作性等特征。高职校内实训基地的技能训练模式的建构意味着在工学紧密结合、实践与知识紧密结合的基础上,在知识构成部分和实践构成部分不断相互促进的过程中形成的实体性的范型,它不仅要提出模式中包含的思想理念、操作步骤、策略方法等,还要建构模式得以运转的体系、载体和机制等。
      校内实训基地技能训练模式的建构在我国是一个相对新的领域,它的建构是一个体系化的过程。其思想基础主要建立在国内外对技术、技能人才和高职教育的界定,建构主义、行为主义、合作学习理论等。建构主义的核心思想是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实训教学过程中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实训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精神,充分发挥实训教师的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技能的意义建构的目的。知识、技能不再是实训教师传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行为主义的要义是通过在实训基地多次的行为训练,建立相应的“刺激——反应”的链接,使学习者在相似的环境或条件下可以出现相同的行为,建立行为的自动系统。合作学习则要求学生在面临较大的项目和课题时能够对目标进行分解,对任务进行分工,并在讨论、交流获得对问题的深刻理解,最终解决超越个人能力之上的综合性问题或项目。根据这些理论,在校内实训基地学生技能训练模式中,既要保持实训教师对实训项目设计的优先决定权,在训练过程中对学生不断地加以指导和帮助,又强调学生个体和团体合作中的自主性。学生在训练过程中完成目标设计、开展个体的或团队合作的研究过程,能动性地建构与实训活动相关的知识、技能体系。通过多次技能训练使有关生产或管理实践的思想意识、行为习惯达到自动生成的熟练程度,形成相对规范的自觉行为。学生在实际技能训练中、在问题情境中、在师生、生生合作中不断生成新的技能能力。
      二、校内实训基地“教学做合一”的技能训练模式建构
      “教学做合一”是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教育理论体系中的方法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以“基地建设企业化、实践教学生产化”为重要特征的校内实训基地为“教学做合一”的技能训练模式创建了良好的平台。在这一平台上构建以行动导向法为主要特点的“教、学、做”一体的技能训练模式,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改变。基于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技能训练模式是有别于实验教学的全新的职业素质训练模式,其突出特点是技能训练的真实性。
      课堂与基地合一。淡化教室和实训基地的界限,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将部分课堂搬到实训基地,教师边教边学,学生边学习边实践,按真实的生产要求生产真实的产品。这就要求在校内实训基地营造出一个企业真实的工作情景,其管理模式向准科学管理的现代企业环境逼近,形成科学的管理体制,健全的组织规范,严格的组织纪律,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和团队精神等真实的工业环境,比如实训基地小到师生统一着装、大到先进机器的配备都是按照现代化“工厂”要求进行内外环境建设,受训者一进入基地就感受到现代工厂的气息,角色随之发生转换,受训人员的习作是有实际价值的工件,体现训练工作的“真实化”。[2] 并实施按照企业的管理标准、产品的质量标准、效益的评价标准、项目的训练标准进行多维度的考核。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企业文化和职业体验条件下,使学生在基地的全真在线的工程环境中得到科学精神、职业道德、综合素质等方面培养与锻炼,努力使基地成为学生树立“安全、质量、市场、责任、群体、环保、经济、管理、法制、创新”十大工程意识和培养科学作风的基地。
      教学内容与生产任务合一。淡化专业理论和专业实践课程类型的界限,“做学合一、情境学习”,让每一个学生对工作任务有一个完整的体验,提供表现自己脑力和体力,以及自我发展的机会。训练内容紧扣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训练项目紧密结合相应的生产产品的工作过程。由校内教师和引进的企业兼职实训教师共同合作,针对不同专业和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开发与建构真实的制造、管理,乃至创新、设计等方面的系统训练。让学生在实训基地完成企业的一项工作任务,即通过一系列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任务式课程,以任务形式驱动学生完成专业学习,使枯燥的理论学习变为一项项具体的、形象的工作任务,激发学生对理论知识学习的兴趣。校内实训基地以实训项目出现的教学内容,始终紧紧围绕着“学习”这一核心,使训练项目及其内容的设置成为学习和基地联系起来的纽带。这里的实训项目不是以原始形态出现,而是以实训项目的教学形态,即从生产中发掘的问题的形态出现。
      学生既是学习者也是生产者。淡化学生和生产者的身份,学生在生产性实训中以生产者的身份顶岗实训。学生接受的训练项目紧密结合相应的生产产品的工作过程,完成企业的工作任务,通过一系列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项目式、任务式课程,以任务形式驱动学生完成专业学习,接受真实的制造、管理,乃至创新、设计的系统训练。教师在技能训练中,收集和获取企业的商业信息,如把某一企业的产品设计要求拿到课堂上来,由学生根据企业的要求进行产品的设计和研发,学生完成设计作品后,由企业进行评选、认定,使学生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学习在课堂上学习不到的知识或巩固知识,完成生产与实训任务,掌握综合操作技能,使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得到锻炼,
      教师既是理论知识的传授者也是技能训练的指导者。淡化专业理论教师和实训指导教师身份界限,针对训练教师既具有教师素质的共性特征,又有技能训练教师的个性特征的实际,对校内实训基地担任技能训练的教师进行实践教学职业能力的培养,并应有占一定比例的企业能工巧匠和技术骨干、管理者,通过他们之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有效合作,使得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教师既是教学的行家,又是新实训和科技工程项目开发与创新的里手,促进基地技能训练教师能够遵循技术型人才职业能力形成的规律,通过严密的教学设计,依据行业标准,建构职业岗位(群)所需要的学习领域,吸收生产现场的内容,按照生产过程的实际,使课程不只是以静态的学科体系的显性理论知识的复制与再现为主,而是更多的着眼于在专门建构的学习情景中对受教育者进行职业从业能力与资格培养,并注重将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潜移默化的贯串于整个训练教学过程中,从根本上促进学生将所学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紧密结合。
      实现校内实训基地“教学做合一”的上述技能训练模式,需要确立建设现代校内实训基地的理念与原则:①贯彻能力素质本位教育思想,把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成全面实施能力素质教育,培养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服务于生产、管理一线的高技能人才的实践性教学基地。②实现完整的育人功能,充分体现两个转化和一个结合,即由操作技能训练向技能与管理相结合、技能与创新实践相结合的方向转化,以及技能训练的教学过程尽可能地与教学产品相结合。[3]“大工程”观念,尽可能地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使学生逐步形成关于典型产品的生产技能、安全生产、质量保证、经营管理、成本核算、法律法规以及环境保护等工程环节的全局性认识。④全方位开放,不仅要为理工科学生服务,而且要为文科学生服务。⑤服务地区和行业,紧密结合本地区或本行业,以及本校实训教学改革的现实需要与可能条件,以学校品牌与特色专业为依托,不断强化自身特色建设,逐步建设实践教学的国家精品课程、国家级实践教学研究中心、教改中心,以及高职实践教学师资培训中心。
      三、高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技能训练模式课程设计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技能训练模式既要依据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要求,又要充分利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这个特定的工业环境来设计技能训练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科学技术的发展,产品的更新换代使得今天的工程不仅包含设计、制造,同时还有关于网络、环境、法律、经济、销售、质量控制、市场、安全等方面的内容。一个称职的现代技能人才应具备以下基本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够用的科学(包括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以及工程技术知识基础;从事一线生产、管理实践必需的技术、技能和使用现代工具的能力;发现、形成和解决一线生产、管理问题的综合实践能力;良好的工程意识,包括市场意识、质量意识、安全意识、群体意识、环境意识、社会意识、经济意识、管理意识、创新意识和法律意识;自我更新知识、掌握新技能以满足长期需要的能力;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等。
      校内实训基地训练课程体系是高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技能训练模式得以实现的实物性载体,需要根据开设的不同专业,面向的岗位群,以及服务行业企业产品等因素建构。例如,按照具有现代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技能人才要求,面向制造业的学生共性技能训练的课程包括制造技能、管理技能、创新技能、设计技能等四个技能训练平台。[4]其训练课程及其内容如下设计:
3.1                   制造技能训练平台的训练课程及内容
 训练项目
训练课程
内容
课程目标
制造环境认知与操作训练
常用加工设备和工具的认识与使用
加工设备介绍
加工设备操作方法介绍
常用工具的使用方法
常用工具书介绍
了解加工设备性能、常用工具的使用方法
熟悉设备操作
会使用常用工具书
基本制造过程训练
零件、综合件加工
零件基本表面的加工方法介绍
本工种综合件的加工
熟悉零件基本表面的加工方法及其综合应用
能完成简单零件的加工
综合制造训练
产品与复杂零件制造
产品与复杂零件的制造过程介绍
产品与复杂零件的制造
了解产品及复杂零件制造过程
建立较完整的产品制造过程概念
 
3.2                 管理技能训练平台的训练课程及内容
 训练项目
训练课程
内容
课程目标
制造企业管理认知
现代企业管理概论
现代企业管理流程简介
企业质量管理简介
产品生产过程简介
现代企业管理理念与模式简介
建立企业管理的基本概念和过程
制造企业管理的基本过程
企业管理基本实践
采购与库存管理方法与流程
生产计划与控制管理流程
质量管理流程与方法
成本的组成
了解制造企业基本管理方法
现代制造企业管理
现代企业管理实务
产品数据管理
质量管理体系
企业资源计划
了解各系统的基本组成、远离及基本操作流程
 
3.3                    创新技能训练平台的训练课程及内容
训练项目
训练课程
内容
课程目标
创新思维训练
创新技巧与案例分析
创新思维与创新技巧简介
典型创新实例介绍
 
了解创新方法和概念
基础创新训练
基础创新
 
引导创新意识
项目创新训练
主题创新
 
培养创新能力
 
3.4               设计技能训练平台的训练课程及内容
 
训练课程
内容
训练目标
工程设计环境认知
常见工程设计软件概述与应用
 
CAD(PRO/E)软件介绍及基本操作训练;
CAPP软件介绍及基本操作训练;
CAM软件介绍及基本操作训练;
CAT系统介绍及基本操作训练;
数字化集成产品设计环境简介
掌握基本设计工具的基本知识及其应用方法。
工程设计基本训练
作业件的工程设计
 
设计工具的基本功能应用作业件设计
以简单作业件为设计对象利用所学设计工具进行作业件的工程设计,掌握设计工程设计软件的工程应用方法
典型零部件
设计工具综合功能应用
产品设计
 
以简单典型零件为对象,利用设计平台进行产品设计,了解简单产品设计过程和设计方法
       以上所建构的面向制造业的基础技能训练平台的训练课程及内容,制造技能平台训练课程、管理技能训练课程是所有准备从事制造行业一线生产、管理服务的学生的必修训练课程,而创新技能训练课程和设计技能课程主要为学有余力、希冀创新的学生而设计。
参考文献
[1][美]沃纳·赛佛林(Werner J.Severn),小詹姆斯·坦卡德( James W Tankard,Jr )著郭镇之等译.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10 ): 44.
[2]张辉等.高校“工程训练中心”功能定位与特色追求[J].南京:江苏高教,2007,(3).
作者简介
[3]丁金昌,童卫军.“三个合一”校内实训基地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研究与实践[J].北京:中国大学教学,2008,(1).
[4]张 辉等.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工程培训中心未来十年及“十一五”发展战略规划综合研究报告[R].2005年3月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