诠解儒家经典 弘扬传统文化
发布日期:2019-04-25 09:31

作者:佚名  
 

来源:网络转摘  

时间:2014-3-1

 

   地承万物,海纳百川;兼收并蓄,和而不同。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为此,本刊开设《文化大家谈》专栏,以“弘扬传统文化,拥抱伟大梦想”为主旨,特邀山东大学教授、文化学者张志甫为特约主持人,就中华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中华传统文化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等具体问题,组织学术界权威专家、学者进行广泛深入地研讨,以期更好地体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文以载道的文化功能,充分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2013年1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到曲阜孔府考察,参访了孔子研究院。在众多孔子研究院系列研究成果的书籍和刊物里,习总书记翻阅了《孔子家语通解》、《论语诠解》,说:“这两本书我要仔细看看。”在之后与有关专家、学者座谈时,习总书记明确提出,研究孔子和儒家思想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立场,坚持古为今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因势利导,深化研究,使其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发挥积极作用。2月24日,山东大学教授、文化学者张志甫走进孔子故里,对《孔子家语通解》和《论语诠解》两本书的主编、孔子研究院院长杨朝明进行了访谈。

主持人:作为孔子研究院院长,您亲历了习总书记参访孔子研究院的全过程,并与习总书记面对面交谈。请您谈谈当时的场景和切身感受。

杨朝明:2013年11月26日10点46分,总书记出现在孔子研究院门口。他亲切的笑容、和蔼的问候一下子就化解了我们每个人心中的忐忑。接下来,总书记参观了辟雍广场和大哉孔子展,一边认真聆听我们工作人员的解说,一边不时就儒学问题与大家展开讨论。习总书记深厚的文化功底让我们在场的每个人都深感敬佩。

   在孔子研究院成果汇报展台前,习总书记停下了脚步,他一本本饶有兴趣地翻阅孔子研究院系列研究成果书籍和刊物。当看到《孔子家语通解》和《论语诠解》这两本书时,他说:“这两本书我要仔细看看。”这不单是对我个人研究成果的肯定,也是对全体研究院学者们成绩的肯定,更是对每个学者的鞭策和鼓舞。

   随后,习总书记与有关专家、学者代表进行了座谈。座谈会上,各位专家、学者踊跃发言,总书记认真记录并不时询问,气氛热烈愉快。发言结束后,总书记作了重要讲话,他首先肯定了孔子研究院多年来在儒家思想基础和应用研究方面取得的成绩,赞扬了孔子研究院对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做出的贡献。接着,习总书记表示,研究孔子和儒家思想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立场,坚持古为今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因势利导,深化研究,使其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发挥积极作用。

   12点4分,总书记与我们一一道别。

   毫无疑问,总书记的到来及讲话赋予了孔子研究院更加光荣的使命,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有决心也有信心肩负起这一使命,做好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实践者和传播者。

主持人:《孔子家语通解》、《论语诠解》两本书得到了习总书记的充分褒奖和肯定。请您谈谈编著这两本书的初衷。

杨朝明:就我个人的理解,总书记说要仔细看看《孔子家语通解》、《论语诠解》这两本书,并不是因为我这两本书有多好,更重要的是传递这样一种信号: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号召大家多读中国文化“元典”。现在,不少人对中华传统文化持批判态度,但这些人对中华传统文化到底知道多少,我们不得而知。在我看来,还是应该认真阅读中国文化“元典”,只有这样,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曲解和偏见才能迎刃而解。要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首先要走进传统文化,了解传统文化。

   这两本书产生的时间是《孔子家语通解》在前,《论语诠解》在后。《孔子家语》、《论语》都是记录孔子及孔门弟子思想言行的著作。所不同的是,《家语》汇集了孔子的大量言论,再现了孔子与弟子、时人谈论问题的许多场景,还有经过整理的孔子家世、生平、事迹以及孔子弟子的材料。与《论语》相比,《家语》内容丰富,具体生动,首尾完整。可以肯定地说,《孔子家语》的价值绝不在《论语》之下。但由于之前该书被学术界误认为出于三国时期王肃伪造,所以其中大量的珍贵资料长期被弃之不用,甚为可惜。所幸,随着河北定县八角廊汉墓竹简、上海博物馆馆藏战国楚竹书等地下文献的发现与研究,这部珍贵的典籍终于得以重见天日。有学者对该书进行了探讨,发现其中的记载极为珍贵,认为该书属于“孟子以前遗物,绝非后人伪造所成”。孔子的思想博大精深,要准确地理解孔子,决不能舍弃《孔子家语》。与包括《论语》在内的众多文献相比,《家语》可以当之无愧地被称为“孔子研究第一书”。

   然而,当人们欲利用《家语》研究相关历史时,却发现并没有合适的版本可资借鉴,仅有的个别译注本也存在种种问题。因此,学术界迫切需要一个精良的《孔子家语》通行本。《孔子家语通解》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这部书在坚持学术性第一的原则下,充分考虑现状,对《家语》进行序说、分段、注释、翻译,适应更多读者,以期有利于推动孔子、早期儒学和中国“元典”文化的研究。

   《孔子家语通解》编完后,我觉得《论语》也有重新编撰的必要。于是,我又组织孔子研究院有关人员编写了《论语诠解》。也许有人会说,市面上的《论语》著述已经很多了,再编一本有凑热闹之嫌。事实并非如此。在此书中,我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论语》是语录体,但它绝非语录的随意堆砌,它的章与章之间有一定的内在逻辑。比如,《论语》的首章“学而”篇,我认为它是理解整部《论语》的钥匙。如此等等。

   我希望总书记对这两本书的重视,可以带动更多的人真正阅读这两本书。

主持人:2014年1月24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院长许嘉璐在出席山东人文社科研究协作体年会时表示,习近平总书记“曲阜之行”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对此,您怎么看?

杨朝明:我个人认为,许先生的解读是非常到位的,习总书记的“曲阜之行”必将成为中国当代文化史上的一大重要事件。很多人认为,马克思主义和儒学是对立的,非此即彼。事实上,马克思主义与儒学非但不对立,还是互补、兼容的。孔子和儒家思想属于他那个时代,又超越了那个时代,它属于过去却映照着今天和未来。我们常常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实上,儒家思想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丰厚的文化土壤。

   习总书记在孔子研究院同专家、学者座谈时也明确指出:“我们党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研究孔子及儒家思想,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采取历史唯物主义态度。孔子及儒家思想中既有唯心的保守成分,也有进步的合理精华,需要我们辩证地看待。比如,“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礼为用,和为贵”等等,都是经受住历史检验的至理名言。只有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才能使中华传统文化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发挥积极作用。

主持人: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当下,深入研讨孔子及儒家思想的时代价值,对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哪些现实意义?

杨朝明: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思想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先圣前贤留给我们最丰厚的精神遗产。儒学思想中“自强不息”“家国同构”“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优秀的炎黄子孙。一个有希望的民族,必须是一个有文化立足点的民族。只有找到了这一坐标,我们才能知晓自己是谁。只有知道了我们是谁,我们才有足够的自信心、自尊心和凝聚力,我们的民族才能自立于世界。

   当前,我国正在大力培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这些都必须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比如,儒家思想中的讲仁爱、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等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度一致的。如果我们全盘抛弃传统文化,那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从国家层面而言,儒家思想就是管理哲学。孔子所强调的“为政以德”“为国以礼”“修己以安百姓”对于当前我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进党风廉政建设仍然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从个人层面来说,讲为人之道,莫若孔子也。儒家思想注重自我修养和道德实践,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要把人培养成为有爱心、有情怀、有担当、爱学习、求上进的君子。孔子所强调的“孝悌”“慎独”等思想对国人思想道德修养尤其青少年是非观、价值观的培育具有重要价值。

   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是中华民族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只有充分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才能凝聚成强大的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