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每一本张爱玲都好看----《小团圆》点评
发布日期:2018-04-20 11:49

一位“张迷”在第一时间购买了张爱玲的《小团圆》。但整整一个星期,她没能把这本书读完。“涩!跟张爱玲的其他作品太不一样了。”这是她对新近坊间爆炒的《小团圆》的评价。“而且很多地方交待不清,读起来特别费劲。” 自从夏志清在他那部有关中国现代小说史的专著中以几乎比鲁迅多一倍的篇幅评点张爱玲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创作之后,张爱玲就走进了文学史。几十年来,时移事迁,海峡两岸先后对张爱玲显示了极大的兴趣,都市文化和女性文学的兴盛,历史叙事从大历史向细节历史转向,使得张爱玲其人和其作品,演进成了文化时尚的一部分。可惜的是,自从20多岁在上海文名极一时之盛后,她的作品就不多了。近几年,每隔一段时间出版界就会作一次张爱玲“秀”。《小团圆》之前,是《同学少年都不贱》和《色·戒》。不过那两本书可供出新的内容实在不多,都是以极有限的新作,辅以大量旧作,有杂凑之嫌。这本《小团圆》倒是货真价实的长篇,但据出版方提供的材料,张爱玲的本意,是想把这部作品毁掉的。 张爱玲写这本自传体小说的动机,正是海内外“张迷”的兴趣所在。这时不拟多说。问题是,《小团圆》真的像某些评论所说,“是张爱玲最好的作品,堪称‘巅峰之作’”吗?说《小团圆》是张爱玲结构最复杂的作品,但如果复杂变为散乱甚至沦为混乱,恐怕就不值得称道了吧。笔者倒是觉得李欧梵先生的说法,庶几近之。他认为,《小团圆》是张爱玲写作的极限,张爱玲小说的技巧到此打住了,没有再能超越此前的自己。作者和现实间的距离不够,影响了这部小说的艺术成就。 “你还年轻么?不要紧,过两年就老了。”这句话曾震撼了无数女性读者。二十来岁的人说出这话,多半是少年不识愁滋味,但张爱玲不太一样。她的人生的确是过于早熟。她的文笔、见识,有时近乎神经质的感官,让人觉得好像她替其他女人都活过了一遍。实际上,张爱玲写作《小团圆》,是为自己人生的纠结作解脱,给“完全幻灭了之后也还有点什么东西在”这个问题作答。可是,张爱玲是自相矛盾的:她的风格,本是世故的冷峭,都市的通达;但因为关乎自己不得不说的情事,她又太在乎,无法超脱。“没有爱情的爱情”写到自己身上,女性作家本来得天独厚的长项,变成了近乎残酷的自省与解剖。《小团圆》其实可以分成前后两部分。前一部分是女主人公盛九莉的家族史,后半部分是盛九莉的情爱史。如果说,散乱的叙事是《小团圆》的结构缺憾,饱满的细节则支撑了全书。 “我在《小团圆》中讲到自己的时候也很不客气,这种地方总是自己来揭发的好。”张爱玲明言她是在作自传。从《小团圆》中我们可以看到,张爱玲式的人生冷眼其来由是:没落家庭的亲族关系,有太多的阴暗面。文学作品和文学史毕竟还是两码事。《小团圆》作为小说评价如何,批评家尽可见仁见智。对于文学史层面的知人论世来说,《小团圆》是作者书写的一份相当丰满的“传奇”。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