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3年张嘉佳在微博发布的睡前故事《摆渡人》之前,摆渡人从来都不是个主角,原始意义中,摆渡人只是你一段经过湖海的旅程中,将你送到对岸的人。直到张嘉佳的《摆渡人》,一个叫小玉的姑娘,无怨无悔地陪男主渡过重重难关却别无所求。她说:“他在岸这边落水了,我要把他送到河那岸去。河那岸有别人在等他,不是我,我是摆渡人。” 巧合的是,英国女作家克莱儿·麦克福尔也在2013年出版了小说《摆渡人》,目前中文版刚刚登录中国。虽然名字一样,但主题和内容完全无重合,所以也不必探讨致敬之类的问题。在克莱儿的小说里,摆渡人的概念及故事的格局都更加宏大,小说透出的哲理更令人玩味。 小说一开始,引导过无数灵魂的摆渡人崔斯坦,将在他的新任务中带领着小女孩迪伦的灵魂穿越荒原,一路上他思路清晰、经验丰富又勇敢无畏。他在每个日落前保护迪伦进入安全屋,躲开随时会把迪伦拉入地下的恶魔,穿越阴暗的峡谷和黏稠的湖水,终于把她完好无缺地送到天堂的彼岸。然而这不是结局,在小说的后半部,逐渐坚强起来的迪伦知道自己真正追寻的是什么,她决定逆着危险重重的荒原回到起点。此时的崔斯坦倒如同最初的迪伦一般茫然无措,对打破规则可能会带来的恶果充满了恐惧。同一个荒原之上,迪伦逆转成了崔斯坦的摆渡人,只为了一个可能改变命运的机会,即使是并不美好的结局,她也做好了承担的准备。也可以说,迪伦完成了成长,她不仅引导着崔斯坦,也成为了自己灵魂的摆渡人,走向爱和希望。正如克莱儿自己所说,迪伦穿越奇幻的荒原,获得了属于自己的不朽的旅程。 克莱儿说,创作这本书的灵感来自于她对“人死后会发生什么”的好奇和希腊神话中的冥府渡船人故事的结合。希腊神话中,卡戎(Charon)是冥王哈得斯的船夫,他不仅是在冥河上摆渡,还肩负着分辨来到冥河岸边的是死者的亡灵还是不应进入地府的活人的任务。小说中,崔斯坦也延续了这种分辨的能力,虽然都尽职尽责地完成了摆渡人的工作,但在他心里也有对他护送的灵魂是否纯洁的判断。当然,在纯洁的标准上,克莱儿对迪伦的定义似乎混合了理想主义和过度的传统色彩——迪伦不仅真诚善良,还是一个能让魔鬼感到有如享用饕餮盛宴般的“处女”的灵魂。将是否处女和灵魂纯洁联系在一起,似乎有点匪夷所思,这样的观念在西方作家里也不常见,不知道是否是克莱儿对当今好女孩太少的叹喟,还是来自一些传统思潮的局限。 克莱儿·麦克福尔,是英国文坛备受瞩目的实力作家,本职工作是中学教师。读者们都以为迪伦这个形象出自她的学生,克莱儿却说更多是来自自己,尤其那片荒原就是她自己的荒原。小说中迪伦在荒原中抱怨:“为什么荒原全是上坡路,不能稍微平坦一点呢?”摆渡人崔斯坦回答:“你的身体是你心像的投射。这片荒原也是一样的。当你出车祸从隧道出来的时候,你估摸着自己离目的地还有一半路——身处高原的某个地方,一个偏远、多山、荒凉的地方——所以荒原也就成了这个样子。你不喜欢锻炼,所以只要一走路,你的心情就糟透了。这个地方反映了你的所思所感。当你生气的时候,这里就阴云密布,狂风大作,一片漆黑。你的心里越阴郁,夜晚也就越黑暗。”所以,英国《卫报》评价这本书时有一句:“不要忽略人生中每一个让你意想不到的时刻,那是你的灵魂摆渡人在向你告密”。 (来源:北京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