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一介领衔编纂《儒藏》工程简介
发布日期:2018-12-27 15:23

一、缘起

    明、清两朝均曾有儒家学者提议编纂《儒藏》,终因工程规模浩大,未能实行。20世纪90年代,汤一介教授重倡编纂《儒藏》之议,并得到张岱年先生、季羡林先生和饶宗颐先生的支持。2002年,北京大学多次邀集校内外专家学者举行《儒藏》学术研讨会,经多方论证,与会人士一致认为《儒藏》工程可行。

二、组织

    2003年5月,北京大学成立以季羡林先生为名誉主任、许智宏校长为主任的《儒藏》工程指导委员会(现任主任为周其凤校长)和以汤一介教授、吴志攀副校长(现为刘伟副校长)为组长的《儒藏》编纂工作小组。工程依托北京大学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优秀的学术传统,整合北京大学丰厚的人文学科资源,联合国内及韩、日、越三国50家高校和学术机构近500名学者,启动《儒藏》工程。2003年12月,以汤一介教授为首席专家的“《儒藏》编纂与研究”作为教育部2003年度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立项(项目号:03JZD008)。2004年6月,经教育部批准,实体性学术机构“北京大学《儒藏》编纂与研究中心”成立,汤一介教授任中心主任。

三、规划

    《儒藏》工程作为一项基础性的学术文化工程,旨在以现代的学术眼光和技术手段,既对儒学文献进行全面整理,又对儒家文化进行深入研究,并像《佛藏》、《道藏》那样,将儒家的典籍文献集大成地编纂成为一个独立的文献体系。

    《儒藏》编纂工作分为“精华编”和全本两步进行。《儒藏》先期成果“精华编”收录中国历史上具有代表性的儒学文献——包括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500余种,同时收录历史上受到儒家文化深刻影响的东亚地区——包括韩国、日本、越南等国,以汉文撰写的重要的儒学文献150余种,共计650余种,约2.3亿字,编为339册,计划于2015年完成编纂,2017年完成出版。《儒藏》全本计划收书3000余种(含“精华编”),约10亿字,规模超过《四库全书》,将基本囊括中国(包括韩、日、越三国)历史上比较有价值的儒学著作,计划于2025年完成编纂与相关研究。

四、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历来号称“儒”“释”“道”三分天下,而儒家文化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千百年来,我国有多种《佛藏》、《道藏》,却始终没有《儒藏》,这不仅与儒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既有的主流地位极不相称,更不能满足当代社会对中国传统文化日益广泛迫切的需要,以及国家发展文化战略的需要。

    《儒藏》工程是我国建国以来最大规模地系统整理海内外儒学典籍的一项基础性文化建设工程,是推进文化传承创新,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中国人文学界迄今规模最大的一项国际学术合作和文化交流项目。将儒家的典籍文献集大成地编纂成为一个独立的文献体系,对国家对民族是一件时不我待的大事,没有哪一件事情可以像它一样,可以极大地增强世界各地华夏儿女的文化自信和文化凝聚力,提高中国的国际话语权,在世人面前展示出我们底蕴深厚的文明大国国家形象。同时,嘉惠学林,继往圣之学,开太平之世,为未来人类文明的转型贡献力量。

    现在中华民族正处在伟大民族复兴的历史时期,而民族的复兴需要有民族文化的复兴来支撑。饶宗颐先生曾为汤一介教授暨《儒藏》工程书联:“三藏添新典,时中协太和。”《儒藏》工程的开展,既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又有利于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和创新,必将为构建和谐社会乃至和谐世界做出积极的贡献。

五、特色

    1、国际合作,联合攻关

    《儒藏》工程规模浩大,非北京大学一家所能独自承担。教育部明确要求北京大学“认真组织跨学科、跨学校、跨部门和跨地区的联合攻关,积极开展实质性的国际学术合作与交流,力争取得具有重大学术价值和社会影响的标志性成果。”为此,北京大学与合作单位一道做了大量的学术研究和行政组织工作。

    北京大学已陆续邀集海内外50多家高等院校及学术机构、近500位专家学者开展合作,并根据《儒藏》各部类的特点及各合作单位的专长进行分工,组织联合攻关。北京大学还分别与日本东方学会暨二松学舍大学、韩国成均馆暨成均馆大学、越南国立河内大学中国学研究中心等海外学术机构合作,组织《儒藏》域外文献的编纂和研究,开展中国人文学界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国际学术合作和文化交流。

    2、收书全面,突破传统

    《儒藏》精华编不仅收录中国的传世文献,而且收录当代的出土文献,同时还系统收录东亚地区其他国家历史上重要的汉文文献,从而大大拓展了收书范围。这种将传世文献、出土文献与域外文献萃为一编的做法,在中国古籍编纂史上尚属首次。

    3、版本精善,校勘确当

    由于北京大学与海内外学术界有着广泛而密切的联系,使得《儒藏》精华编能够从世界范围内选取内容完整、校刻精善的古本做底本,选取在版本系统上具有代表性和校勘价值的善本做校本,从而确保文献的版本质量。

    《儒藏》精华编收录文献尽管相当部分已有整理本,但在充分调查版本源流的基础上,经过对版本的认真研究,仍可编定更精善的版本。《儒藏》精华编出校坚持少而精的原则,以校正误为主,酌校异同。对已有校理的文献,在充分吸收前人校勘成果的基础上,坚持全部利用原始版本重新核校,以纠谬补阙,进一步提高校勘质量。

    4、四部分类,标点排印

    《儒藏》精华编所收文献,按中国传统的四部分类,经过简明校勘、标点,以繁体、竖排方式排印,这既可避免与近年来影印的诸多大型古籍丛书重复,又便于利用,并便于制作成可供全文检索的电子图书,能够更好地满足当代学术研究和文化传承的需要。

    5、编研并举,传承创新

    《儒藏》工程除了编纂工作本身需要作全面的文献学、历史学研究外,同时还注重对儒家文化作系统的哲学史、思想史研究。目前,汤一介、李中华教授主编的九卷本《中国儒学史》,作为《儒藏》工程的重要研究成果,已由北京大学出版社于2011年6月正式出版。该书是我国迄今出版的资料最翔实、内容最丰富、体系最完备的中国儒学通史,基本理清了儒学在历史上发展变化的轨迹,突出了儒学对当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的重要意义,并从多方面阐述了儒学对当代社会具有的特殊价值和普遍价值等重要问题。这种对中国儒学史的系统梳理,为更好地继承和弘扬我国以儒家文化为主干的优秀传统文化,并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发展和创新做出了新的贡献。自正式出版以来,已先后获得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特等奖、中华优秀出版物奖、第三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等奖项。

    6、注重实践,培养专才

    《儒藏》工程不仅出成果,而且出人才,为配合《儒藏》工程的开展,在实践中有计划地培养、锻炼了一批从事古籍整理与研究的学术专才。北京大学《儒藏》编纂与研究中心交叉学科“儒家思想与儒家经典”方向自2004年至今已招收11届68名博士生。2004年以来,共有11名博士后进站工作。这些博士后及博士生均承担了相当分量的《儒藏》精华编的审稿以及校点工作,通过边实践边学习,从而迅速成长为既能从事学术研究,又能从事古籍整理的复合型专才。同时,《儒藏》工程的开展,对于全国范围的古籍整理水平的提高,尤其是对于青年学者的成长,也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六、进展

    《儒藏》工程编纂工作已取得重大进展。截至2014年6月,《儒藏》精华编已由北京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100册,约8000万字。经专家评定,《儒藏》精华编已刊文献版本、校勘、标点均已超越前人和已有成果。

    《儒藏》工程研究工作也取得可喜成果。《儒藏》课题“儒家思想与儒家经典研究”首批4种研究著作已经出版。除上述《中国儒学史》业已完成外,目前韩、日、越三国的“儒学史”编写工作也已展开。《儒藏总目•经部》已于2011年初正式出版。《儒家经典与思想研究》集刊目前已顺利出版六辑。作为日本《儒学史》编写工作的起步成果,其重要儒学著作仓石武四郎的《日本中国学之发展》已于2013年初由北大出版社正式出版。

    2011年,《儒藏》中心与北大儒学院、哲学系合作,正式启动了10卷本《经学史》的撰写,计划2015年完成。多卷本《儒释道三教关系史》的准备工作正在进行,计划在两年内首期完成近百万字的资料汇编和现代人研究论文汇编两项工作,2017年完成专史撰写。

    (资料来源:北京大学《儒藏》编纂与研究中心)

 

时间:2014年09月12日

来源:新华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