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1-05-27 15:23
跟着苏轼游杭州
中国语言文字
讲解人: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郦波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古人爱江南、忆江南,为苏杭写下万千动人的诗篇。
不想人挤人的我们,可以读一读诗,借着古人的慧眼与才情,清静自在地游一游这两座江南名郡。先来看江苏苏州——
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
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
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
遥知未眠月,乡思在渔歌。
唐人杜荀鹤的这首《送人游吴》虽不算上品,却胜在平易清丽,将苏州河道纵横、古迹众多、富庶繁华、盛产丝绸等特点一一写出,堪称一幅苏州白描图。
另外两首写苏州的名篇——张继的《枫桥夜泊》和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更像是两幅文人画,重在意境与幽思。
之前,我们跟着《枫桥夜泊》,领略了姑苏城的静夜。今天,就让我们跟着诗人游一游另一座江南名城——浙江杭州。
若说与杭州羁绊最深的诗人,当属白居易和苏轼。“唯留一湖水,与汝救凶年”,白公堤(非西湖白堤)、苏堤,承载了他们为政一方、造福百姓的实干精神。一首首饱含情致的诗歌,则表达了他们对杭州的无限喜爱。
在杭州时,白居易“最爱湖东行不足”,“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离开杭州后,他说“江山与风月,最忆是杭州”;他问“江南忆,最忆是杭州……何日更重游?”
两度在杭州任职的苏轼,更为这座城市倾注了太多心血。修水井、筑苏堤、建石塔、抗疫病……他是杭州城的代言人,也是西湖美的缔造者。他为西湖写下的160多首诗中,有两首被小学语文教材收录,至今广为传诵。
其一作于1072年夏,是五首《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中的第一首:
公元1071年,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且“眼看时事力难任,贪恋君恩退未能”(《初到杭州寄子由》),主动申请外派,到杭州任通判。
写《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时,苏轼刚到杭州半年多,内心尚不平静。京城的波谲云诡,如同此时的西湖夏日,乌云骤聚、大雨突降,周遭与人心都昏暗混乱。但是,再多的黑云也遮不住青山,再大的暴雨也掀不翻小船,一阵卷地风来,便能阴霾散尽、雨过天晴。水天一色中,望湖楼淡然而立,笑看风云。
其二作于1073年初春,为两首《饮湖上初晴后雨》中的第二首:
与《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相比,写这首诗的苏轼,心境显然开阔了许多,对西湖的晴与雨给予了同等的欣赏——“晴方好”“雨亦奇”。他在告诉去年盛夏时的自己:不必等云散雨霁,黑云细雨本身也可以是美的。胜景如西湖,佳人如西子,无论淡妆还是浓抹,只要用你审美的眼光关照,都能发现美的存在。
这是西湖带给苏轼的启发,也是苏轼赋予西湖的灵性。
清代大儒阮元曾叹:“西湖之景甲天下,惟公能识西湖全。”苏轼用发现美的心灵观察、描摹,甚至亲自设计、营造西湖的每一种美好。他的一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让西湖成为杭州,乃至整个江南的骄傲。
三年后,苏轼在《超然台记》中将自己的美学归纳为:“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
观物如此,观人生亦是如此。初到杭州,苏轼说“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此好湖山”;贬至惠州,他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流放儋州,他又说“我本儋耳人,寄生西蜀州”。家乡眉州和后来的杭州、惠州、儋州,到底哪里才是他认定的故乡呢?晚年的东坡给出了答案:“此心安处是吾乡。”
来源:《中华经典资源库》
责任编辑:杨晓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