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12-03-28 09:44
“一线”压力迫使毕业生“回流”
26日,《中国人力资源服务业白皮书2011》在北京发布。调查显示,在进行就业选择时,越来越多的“北上广”大学生选择到基层,把目光转向二线城市,尤其是回生源地或大学所在城市寻求发展机会。大学毕业生在择业时眼界放得更宽广,地点的选择也更加务实,不再迷恋大城市。
中国劳动关系协会社会人力资源管理部部长蒋又青表示,大学生多趋向的就业选择,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解决中西部地区就业结构失衡问题,也能让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人力资源呈正常化流动趋势。但这种现象不应只是昙花一现,应该有相关优势政策和优良条件促使学生自我选择去西部、下基层。
到西部去
北京师范大学2008届毕业生毕晓茜,是一位籍贯在山东沿海的姑娘,拒绝了父母为其安排的工作,和男友在毕业后去了陕西西安。去年,她在西安自己创办了一家生活服务类公司,专门做送餐和配餐服务。因为毕晓茜自主创业,且是重点大学学生,当地社会保障部门为她提供了小额担保贷款,目前公司业务越做越大。
提起他们班其他学生的就业选择,毕晓茜说,到西部自主创业的只有自己一人。但据她了解,北京师范大学已经有不少同学报考了西部公务员,也有的要求到基层工作。从全国看,“我只是一个缩影。”
蒋又青认为,类似毕晓茜这样的大学生,应该得到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的鼓励和支持。如果无法得到支持,那么他们的坚持也会被“抹杀”。
从被迫无奈到主动选择
如今,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和农民工就业出现“回流”现象———从外地回到家乡,从一线城市回到二、三线城市,从东南沿海到回到中西部地区。在2011-2012求职季,这一现象表现得尤为明显。
记者在25日的山东省大型招聘会上随机采访了两名大学生,来自山东职业学院的张扬,觉得自己在大城市没有学历的优势,希望到二、三线城市或者进入偏远一点的工厂。随着基础技能的提高,将来或再回到大城市。
中国社科院城市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李国庆表示,离开一线城市是年轻人的理性行为。就业机会和就业条件是由产业结构决定的,当一线城市无法提供适当的就业机会时,年轻人就会回归理性,离开一线城市,在二、三线城市寻找对口的就业岗位。
李国庆认为,大城市带给这些渴望留在一线城市群体的最大压力是就业空间压力,其次是生活条件,房价上涨直接影响年轻人的就业地区选择,高房价让年轻人在一线城市面前止步不前。
中国城市研究协会研究员李名奇表示,欧洲的很多知名城市都是二线城市,但其影响力未必是二线,比如奥地利的萨尔斯堡、德国的卡萨尔、意大利的威尼斯。这些城市因为有自己的特色和文化,吸引了很多年轻人扎堆。很多毕业生渴望有一个在一线城市工作的机会,但也需要有二、三线城市所能带来的宽松和舒缓。所以,一部分先行者把一线城市的资源传播给二、三线城市,他们会逐渐成为这些城市的主要力量。
关怀“回流”群体
蒋又青表示,“回流”是个好现象,可是如何接纳“回流”人群,如何让他们感受到被接纳的诚意,让他们愿意、主动甚至带动其他人一起合理化“回流”,是目前社会的一个空白点。很多选择从“北上广”“回流”的大学生和职业白领,因为不习惯又“溜回去”,这对希望引进人才的二、三线城市来讲,是值得反思的事情。同时,蒋友青建议二、三线城市应该把政策放开,比如能否解决这一群体的户口或者就业保障问题;针对这部分人的情感和娱乐放松的问题,能否有一个机构或者社团让他们有交流的场所;要让他们有工作的成就感、晋升感和荣耀感,让他们感觉到与这个城市的关联性,这样他们就会与城市主动互动。(据经济导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