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0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举行记者会,邀请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就“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相关问题回答中外记者的提问。
袁贵仁表示,转型的关键是调整专业设置,转型的真正核心是人才培养模式,因为大家都知道,应用型人才和学术型人才是有所不同的,这就是我们经常讲的,通俗一点,科学家和工程师有共性还有个性。
中国有2500多所高校、3000多万学生,居世界第一。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进步,经济升级、产业转型的时候,我们发现,中国的高等教育结构不合理。这个不合理就表现在培养理论型、学术型人才的学校比较多,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学校比较少,也就是大家经常批评的,说我们学校同质化的现象比较严重,都在培养学术型的人才。
直接引发出另外一种后果,一边大学毕业生比较难得找到适合的岗位,另外一边用人单位比较难得找到合适的人才,这就是我们讲的结构性矛盾。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就是优化结构,办出特色,提高质量,来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满足人民群众对教育多样化的需求,所以我们推动普通高校向应用型转型。
地方高校是适应我们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需求新设的、新升格的,因此要率先转型,从培养理论型人才转到培养技术、技能型人太,来适应当前经济转型的需要,来适应我们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有些省市的地方本科院校不愿意改制院校,主要原因是怕学校利益受到侵蚀,还有自己不会改制。
如果让地方本科院校全部转型为职业教育落实,中国研究型大学在全部高校中的比例将会降至极低。
不妨借鉴一下国外的经验,德国的职业教育被视为世界的典范。德国的高等教育机构主要包括综合性大学、高等专科学院、高等艺术与音乐学院等几种类型。
德国职业教育的特别之处在于其“双元制”的培养机制。德国仅有20%左右的高中毕业生进入大学,其他接受的主要就是这种教育模式:学生与企业签订职业教育合同,教学分别在学院和企业里进行。学生在学习期间不仅不交学费,而且每月还可得到由企业提供的生活津贴及法定社会保险。
但德国的职业教育和中国有本质区别。德国人几十年前就认识到:职高的职责,并不是为特定的工作培养特定的技术工人。他们的职业教育是基于学生在充满变数的未来能获得成功,因此学生需要学习很多综合知识,比如数学、科学、语言和集成电路等。跟20年前的经济情况相关的多半工作,目前都已经不复存在了。一切都在飞速变化,因此,“学会学习”要比学习单一的技巧然后去从事一份特定的、可能不久的将来就会消失的工作要重要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