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视角下,青年教师跨学科带赛心得分享 ——以“外研社·国才杯”山东省大学生高职组演讲大赛为例
发布日期:2024-03-19 21:16

       在职业教育领域中,参加大赛是学校、教师和学生的重要努力方向。基于当前各方现状,多次出现教师跨学科带领学生参加比赛的情况,其中难免出现跨学科带领学生参加大赛的情况,对学校、教师和学生均提出了挑战。故此,基于本学期多次作为青年教师跨学科带赛且取得丰硕成果的实际案例,特此谈一下心得体会,以供参考。
       知识技能过硬,完善同类别多学科知识体系构建。
       跨学科,顾名思义为区别与自己所专攻学科的其他学科。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通常的跨学科带赛,一般不会与自己所学专业相差甚远,甚至是另一套截然相反的知识体系。而是与自己所研究学科相近或知识体系接近或类似的学科。以作者个人为例,所研究领域为韩国语,但本学期带赛多为英语类比赛。韩语与英语虽为不同语种,但都属于语言学,二者在知识体系构建、习得经历等异曲同工。因此,在比赛准备过程中,可以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其次,英语作为当前中小学从小研习的学科,大部分人的英语水平较高,且在大学后的教育情况中也都继续着英语学习,作者本人更是通过多项英语专业考试。所以知识技能过硬,在比赛准备过程中能够针对比赛创作高水品的稿件以及预判评委可能会进行提问的问题。
       师生通力协作,综合各项指标挑选合适学生。
       学生比赛,首先要明确主体还是学生,老师承担的是辅助的角色。故此,挑选合适的学生显得至关重要。由于,不同类型的比赛对学生的要求有所不同,作者仅从个人实际案例出发,谈一下比赛过程中对学生的挑选过程。首先,专业成绩优异。通过对学生四学期的英语成绩综合比对,锁定四学期均在班级前十名的学生,后锁定五名学生。其次,现场发挥稳定。语言类大赛大多数以现场考察为主,对学生的心理素质、仪容仪表、语言表达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对五名学生进行现场的模拟选拔,最终选定两位同学。最后,学生配合度高。比赛准备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需要老师和学生共同打磨作品并且反复演练,这就要求学生有很高的配合度。可以说,配合度高的学生通常都可以去的比较满意的成绩。
       环境气氛融洽和谐,团结一切力量全力备赛。
       正如上条所说,备赛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所以教师必须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其中。那么,这就对教师如何合理分配日常上课和大赛准备时间提出挑战。不可否认,各个学校、各个学院、各个学科实际情况不同,那么依据作者教研室的实际情况,分享一下我院的准备过程。在筹备前期,上课和比赛时间各占50%,以研读比赛规则,打磨比赛稿件为主;筹备中期,在保证正常上课的基础上,利用晚上时间给学生加时辅导,以比赛第一、二环节(限时背诵、模拟提问)练习为主;筹备末期,暂停日常上课,教研室的同事相互支持、通力合作,模拟比赛场景,群策群力,模拟第三环节(即兴发挥)。
       综上所述,作者在微观视角下,依托个人实际案例,分享青年教师跨学科带赛的心得。日后随着大赛经验的增加,希望作者可以宏观微观相结合,更加深入的探索跨学科带赛的道路,逐步形成一套完整的带赛体系。
(作者:徐男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