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庙始建于隋,原名龙藏寺,到宋初改建时才用现名,其总平面至今仍保存了宋代风格,呈有南北中轴的狭长方形。山门对面有照壁,门前有石桥及牌坊。门内左右的钟鼓楼和正面的大觉六师殿已毁。再后是东西配殿和摩尼殿,殿后有戒坛(四周的回廊和后端的韦陀殿已不存)、慈氏阁、转轮藏殿,再进为东西碑亭和佛香阁,最后是弥陀殿。方丈及僧舍在佛香阁东,并附厨房、马厩等。由于利用了建筑体量大小和院落空间的变化,轴线虽长而不觉呆板。
摩尼殿建于北宋皇佑四年(1052年),面阔七间约35米,进深也是七间约28米,重檐九脊殿顶,四面正中都出抱厦。外檐檐柱间砌以封闭的砖墙,内部柱网由二圈内柱组成,面阔和进深方向的次间都较稍间为狭,和一般的处理不同。
转轮藏殿内设一可转动的藏经橱,因以为名。是建于北宋时的二层楼阁式建筑,平面方形,每面三间,入口处加雨搭。上用九脊殿顶。底层因设八角形的转轮藏,所以将内柱向两侧移动,使与檐柱组成六角形平面。这种改变柱子位置的方式,是宋、金建筑常采用的手法。
佛香阁又称大悲阁,是寺中最高大的建筑,共三层高33米,有栏干平座,屋顶歇山式,此殿大部为近代重修。阁内有高24米的千手千眼铜观音,是北宋开宝四年(公元971年)创建此阁时所铸,也是我国古代铜制工艺品中最大的一件遗物。
摩尼殿位于河北正定隆兴寺大觉六师殿遗址的北面。始建于宋皇祜四年(1052年),独特的建筑为海内孤例。
摩尼殿面阔七间,进深七间,总面积为1400平方米。大殿布局奇特,平面呈十字形,重檐歇山顶,四面正中均出山花向前的歇山式抱厦。立体结构重叠雄伟,富于变化,在我国现在古代早期建筑中实属罕见。檐下斗拱宏大,分布疏朗,配置复杂;柱子用材粗大,有明显的卷刹、侧脚和生起。明、清两代虽进行过修葺,但主要结构仍与宋《营造法式》相近。尤其是1977年至1980年落架复原性重修后,古老的殿阁越发显得朴拙雄劲。
摩尼殿集多种艺术于一身。精美的塑像堪称雕塑瑰宝,殿内佛坛上,供奉五尊金装彩塑佛像。正中为释迦牟尼佛坐像,庄严凝重,睿智脱俗。左侧站立弟子迦叶,双手抱拳,老诚持重。右侧站立弟子阿难,双手合十,聪慧虔诚,显示了宋代匠师的高超技艺。殿内各壁还满布以佛教故事为题材的壁画,色彩绚丽,结构严谨,线条流畅。
然而最引人注目的则是摩尼殿内槽背壁后的五彩悬塑观音像,亦称背坐观音。据《重量塑背坐观音记》碑文载,此像重塑于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她一改以往端坐莲台,手持净瓶的形象,闲逸自若踞坐正中群峰重峦叠嶂,祥云萦回缭绕,山泉喷涌的五彩悬山中。头戴宝冠,项饰璎珞。帔巾自肩前下垂绕两臂向外飘起。头微右侧,身稍前倾,左足踏着五彩莲花,右足屈膝搭于左腿之上。右手绕膝轻抚左手腕部。脸庞秀丽,神态恬静,弯而长的细眉之下,凤目微张,稍下俯视。塑像高3.4米,比例匀称,姿态优雅端庄,具有温文的女性风姿。使宗教概念与世俗生活中的典型形象交融一体,被称为世界上最美的观音像。通观整个画面,娴静的观音与壮观热烈的背景相映成趣,构成了一个统一而又和谐的艺术整体,充分显示了古代匠师高超的雕塑绝技。
#FormatImgID_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