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数学教研室探索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融合新路径 ——2025年3月14日教研活动暨国际数学日特色课堂成果丰硕
发布日期:2025-03-19 08:41

       2025年3月14日,高等数学教研室以第六个“国际数学日”为契机,开展主题教研活动,围绕“高等数学等公共基础课在专业中的融合路径与拓展策略”展开深入探讨。会议由教研室主任黄海英主持,全体教师集思广益,通过特色课堂分享与跨界调研成果交流,为公共基础课赋能专业发展绘制新蓝图。
国际数学日点燃课堂创新火花
当天恰逢国际数学日,教研室提前部署特色课堂活动,王兆青老师设计的创意方案成为亮点:
“生日邂逅π”探索活动:引导学生查找生日在π小数序列中的位置,通过趣味互动深化对无理数特性的理解,激发数学探索热情。
π记忆挑战赛:将π值记忆纳入课堂考核,学生竞争氛围热烈,既强化数字敏感性,又培养专注力与科学精神。
“数学不仅是公式与定理,更是文化与思维的载体。”王兆青表示,活动让抽象概念具象化,显著提升学生课堂投入度。
公共基础课与专业的“双向奔赴”
基于前期对接专业教研室的调研成果,教师团队系统梳理了公共基础课的融合路径:
商科领域(智慧财经、市场营销):王大川、王昌源等教师发现,数学课程通过建模训练助力学生掌握数据分析、利润优化等核心技能,而语文、思政课程则强化财经文案撰写与职业伦理素养。
管理类学科(工商企业管理):马文波指出,公共课通过案例研讨培养决策逻辑与团队协作意识,弥补技术型人才培养中的人文短板。
工科实践(机电、汽车、建筑):王兆青、单程程等调研发现,企业愈发重视沟通力、抗压力等“软技能”,公共课需嵌入工程伦理、跨学科项目,提升学生职业适应性。
中医药与计算机特色:王曼提出将数学思维融入中医药实验设计,刘彦秋则建议通过算法实训提升计算机专业学生的核心竞争力,破解“重销售轻技术”的就业困境。
融合教育未来:从“供给”到“定制”
黄海英主任总结时强调,公共基础课需从“知识传授”转向“能力建构”,并提出三大方向:
深化产教研协同:持续跟踪行业需求,联合企业开发“活页式教材”,动态更新教学内容。
素养能力并重:在课程中嵌入批判性思维、跨文化沟通等模块,培养“T型人才”。
激活学习主动性:通过项目式学习、竞赛驱动等模式,推动学生从“被动接收”到“主动探索”转变。
“公共基础课不是专业的‘配角’,而是支撑学生终身发展的‘底盘’。”黄海英表示,教研室将建立长效调研机制,为不同专业量身定制融合方案,让课程真正成为职业发展的“金钥匙”。
此次会议不仅为数学日献上特色教学答卷,更搭建了公共课与专业课对话的桥梁。未来,高等数学教研室将持续探索“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三位一体路径,为学生构筑更坚实的成长基石。
作者:王大川
部门:公共基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