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03-19 08:49
2025年3月14日,马克思主义学院在F314会议室召开专题会议,围绕《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授课教师历史素养培养展开深入交流。会议由阎君梅主持,杨玉梅、宋晓燕等12名教师参会。
聚焦历史素养:筑牢思政课教学根基
会议指出,提升教师历史素养是增强思政课实效性的关键抓手。阎君梅在开场中强调,历史素养的培养不仅能帮助学生建立时空观念、提升历史思维,还能助力教师深挖教材内涵,以更生动的课堂形式回应学生求知需求。
“当前学生‘抬头率’问题已初步解决,但‘点头率’仍需加强。”阎君梅提出,教师需通过“深入浅出”的讲授,将历史知识转化为引发共鸣的思想启迪。
以党史学习教育为抓手,推动素养提升长效化
与会教师结合2021年党史学习教育部署及2024年《党史学习教育工作条例》要求,深入剖析党史学习的四层意义:
明理:从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把握历史规律,增强对党的理论的认同;
增信:以党史中“开天辟地、改天换地”的壮举厚植爱国情怀,坚定“四个自信”;
崇德:从革命先辈的道德实践中汲取党性修养力量,锤炼忠诚担当品格;
力行:将党史智慧融入现实问题解答,推动工作实践创新。
多维探索:从毛泽东研究到教学方法革新
会议以毛泽东生平及党史关键节点(如四渡赤水、遵义会议等)为切入点,探讨素养提升路径:
强化历史脉络教学:王颖颖建议突出1931年、1937年等特殊时间节点,通过历史与理论的联动,帮助学生“理解课本中的理论分量”。
创新课堂呈现形式:杨玉梅主张以“历史画面感”活化课堂,杨猛提出结合历史事件分析其对国家、社会及个人的多维影响;刘瑶瑶则建议引入影像资料,直观呈现历史场景。
构建系统化知识框架:高双双、徐冲提出通过结构图、时间轴等工具,将碎片化历史知识串联为“片状”或“线状”体系。
激发学生主动性:卢衍晓建议通过资料搜集任务深化学习参与,宋晓燕强调教师需“多读书、多积累”,并通过教研活动促进历史素养的集体提升。
立足长远:打造历史素养提升的“组合拳”
会议明确,教师历史素养培养需常态化推进:
个人学习:通过阅读历史专著、研究党史文献夯实基础;
集体备课:围绕毛泽东思想、改革开放史等专题开展研讨;
实践创新:开发历史主题教学案例,融入虚拟现实(VR)等现代技术手段。
本次会议为思政课教师历史素养提升提供了系统性思路,马克思主义学院将持续推进“以史育人”工程,通过党史学习与教学创新的深度融合,为思政课注入更强大的生命力和时代感。
作者:李辉
部门: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