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熟悉的环境步入相对陌生的大学校园,许多新生会经历一个或长或短的“心理适应期”。学业模式的转变、独立生活的挑战、人际关系的重构、对未来发展的迷茫,都可能给部分新生带来心理压力和情绪波动。相关研究表明,开学初期是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易发期和高发期。
“高中时目标非常单一,就是考大学。进入大学后,突然需要自己规划学习和生活,面对更复杂的同学关系,有时会感到不知所措和焦虑。”一位来自南方某高校的大一新生坦言。这种“目标间歇期”的迷茫感以及理想与现实可能存在的落差,是新生常见的心理困扰。
为帮助新生平稳度过适应期,各高校纷纷将心理健康教育前移并系统化。许多学校在寄发录取通知书时便附上了心理健康温馨提示,并提前建立新生线上社群进行引导。入学后,心理健康讲座、团体辅导活动、适应性训练等已成为新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全面覆盖新生的心理普测工作在各校广泛开展,旨在早期发现潜在问题,及时干预。
“我们鼓励新生主动学习心理健康知识,正确认识自身情绪变化,遇到困扰时勇于向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求助。
新生应积极调整心态,主动融入新环境,建立新的人际支持系统,合理安排学习与生活。同时,家长也应持续关注孩子的情绪状态,加强沟通与情感支持,与学校形成合力,共同守护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
高校是育人的摇篮,新生的心理健康是其成长成才的重要基础。构建完善的心理支持体系,帮助新生筑牢“心灵防护网”,对于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初审:赵莉
二审:赵琳
三审:张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