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大力提高职业教育质量
发布日期:2024-03-06 16:32

       3月5日上午,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在北京召开,国务院总理李强代表国务院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提高职业教育质量。通过对政府工作报告的初步学习,将其中与民生、产业、就业、职业教育相关的内容摘录如下:
 

       一、2023年工作回顾
    
       2023年,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民生保障有力有效。城镇新增就业1244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为5.2%。依靠创新引领产业升级,全面部署推进新型工业化。着力抓好民生保障,加强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同时,清醒看到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等困难和挑战。

       二、2024年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要求和政策取向

       增进民生福祉,加大基本民生财力保障。今年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城镇新增就业120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5.5%左右。


       三、2024年政府工作任务

       (一)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实施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实施制造业技术改造升级工程,培育壮大先进制造业集群,创建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区,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加快发展现代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深入推进数字经济创新发展,开展“人工智能+”行动,实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
 
       (二)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支撑

       坚持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一体统筹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一体部署实施,深化教育科技人才综合改革,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动力。加强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各级各类教育的生命线。制定实施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办好特殊教育、继续教育,引导规范民办教育发展,大力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实施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点,优化学科专业和资源结构布局。大力发展数字教育。弘扬教育家精神,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我们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厚植人民幸福之本,夯实国家富强之基。全方位培养用好人才,打造卓越工程师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加快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形成人尽其才、各展其能的良好局面。
 
       (三)着力扩大国内需求,推动经济实现良性循环
       推动养老、育幼、家政等服务扩容提质,支持社会力量提供社区服务。加强民生等经济社会薄弱领域补短板。

       (四)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增强发展内生动力
       为各类所有制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竞相发展的良好环境。实施降低物流成本行动。

       (五)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促进互利共赢
       全面取消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走深走实。抓好支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八项行动的落实落地。稳步推进重大项目合作,实施一批“小而美”民生项目。推进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谈判。

       (六)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
       有效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支撑国民经济循环畅通。

       (七)坚持不懈抓好“三农”工作,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支持脱贫地区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推进防止返贫就业攻坚行动。壮大乡村富民产业,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培养用好乡村人才。

       (八)推动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大力优化经济布局
       把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有机结合起来,让有意愿的进城农民工在城镇落户。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东北全面振兴、中部地区加快崛起、东部地区加快推进现代化等战略。支持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经济发展优势地区更好发挥高质量发展动力源作用。持续推进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九)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绿色低碳发展
       大力发展绿色低碳经济。推进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城乡建设发展绿色转型。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十)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多措并举稳就业促增收。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要突出就业优先导向,加强财税、金融等政策对稳就业的支持,加大促就业专项政策力度。预计今年高校毕业生超过1170万人,要强化促进青年就业政策举措,优化就业创业指导服务。扎实做好退役军人、农民工等群体就业工作,扩大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试点。适应先进制造、现代服务、养老照护等领域人才需求,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多渠道增加托育服务供给,减轻家庭生育、养育、教育负担。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更好发挥作用。
(来源:职教新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