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问题早期预防
发布日期:2023-12-25 16:50

       学阶段是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关键期,作为辅导员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还应该时刻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在人生关键期守护他们茁壮成长。2018年教育部发布的《高等学校学生心理育人指导纲要》,指明了高校心理育人总体方向;2021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旨在提升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素质。早期预防大学生心理问题,可以防患于未然,将问题扼杀于萌芽阶段,确保大学生心理和人格的健康发展,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为此,五年制高职学院每周开展辅导员对心理学生进行谈心谈话工作和心理工作例会,学院邀请心理专家崔莎莎老师进行指导。

 
     强调大学教师及辅导员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明确各管理服务部门在育人机制中的职责,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各个教育环节,并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重要内容贯穿始终。为了更好地发挥 “学校-二级学院-心理健康中心”的作用,可以将心理健康中心划归到学生管理工作部,与学生管理工作紧密相连,工作在一线最了解学生的教师、辅导员和心理学专家教授的合力联动,能更好的的发挥心理健康中心的作用。辅导员和其他负责学生工作的教师作为二级学院与心理健康中心之间的重要纽带应加强两者之间的密切联系,建立二级学院与心理健康中心的直接沟通渠道,在遇到问题时辅导员或相关负责学生工作的教师能第一时间反馈给心理健康中心,并配合心理健康中心有效解决问题。
 
       每学期在全校范围内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课程,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全校新生的必修课程,设置36学时,2学分,广泛开展人格培养、情绪管理、挫折应对、人际交往、生命教育等主题的心理教育,将学生在大学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提前在大一时教授一定的理论知识,起到一个心理问题预防作用。在现有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基础上,持续推进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库的建设和更新工作,高校应该结合各自学校学生的心理特征,组织心理健康教育的专家编撰符合自己学校学生学情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为基础,广泛开设内容丰富的心理健康选修课,紧跟新时代大学生关注的问题,符合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实际情况,让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实处,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预防各种消极思想入侵大学生的心理。仅仅依靠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课程是远远不够的,应该将心理健康教育全面融入各级各类课程教学中,让良好的心理品质对大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正向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