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3-11-17 09:16
一、职业教育科教融汇的理论内涵
(一)科教关系是理解内涵的基础
笔者从历史、理论、实践等三个维度对科教关系进行梳理,以此为基础对“职业教育科教融汇”这一学术概念进行理论性、系统性的阐释。
首先,从历史维度梳理,科教关系多指“科技与教育的关系”。以蒸汽技术为代表的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英国出台了《工厂法》,在使初等教育率先得到普及的同时,为社会化大生产提供了大批产业工人。以电气技术为代表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德国和法国建立了完备的职业教育体系,促进了中等教育的发展,培养了大批技术技能人才。以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第三次工业革命,美国和日本最先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培养了大批高科技从业人员。其次,从理论维度梳理,科教关系多指“科研与教学的关系”。1809年,德国教育家洪堡提出“科研与教学相统一”的理论。在人才培养中,教学侧重于言传,起着基础性和引领性作用;科研侧重于身教,具有提升性和拓展性作用。两者相辅相成。我国高等教育研究专家潘懋元先生认为“教学与科研存在内在的本质联系,教师从事适量的科学研究有利于了解科学前沿、提高学术水平和思维能力,从而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最后,从实践维度梳理,科教关系多指“科研与教育的关系”。2012年,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更名为中国科学院大学,该大学以科教融合为办学模式,与中国科学院直属研究机构共建、共治、共享、共赢,在管理体制、师资队伍、培养体系、科研工作等方面高度融合。
综上,科教融汇是一项系统工程,“既指的是‘科技与教育’的融合,也是‘科研与教学’‘科学与教育’‘科研与教研’‘科技与教学’之间的相互融通融合融汇”,需要依据系统性思维,透析整体结构,分析结构要素,探究其理论内涵。
(二)立德树人是职业教育科教融汇的根本
“立德树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教育包括职业教育在内的根本任务。职业教育科教融汇的本质是科、教、产等多主体协同育人新模式,要围绕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尊重职业教育教学规律和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汇聚融合科技与教育的力量,强化科学技术与人才培养的互动关系,深入推进科技元素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推动科技创新融入学生全面发展,不断提高创新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科教资源配置的合理性”,助力学生道德成人、技能成才、职业成长,使之成为有报国情怀、高尚品德、科研素养的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
现阶段我国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依然遵循显性知识学习规律,“重知识结果学习,轻科研过程探究”。学生严重缺乏通过科技研发创新实践,在假设、怀疑、批判和反思中获得经验与感受,领悟动态隐形知识的机会。这“导致活跃的、先进的学习内容缺失,是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脱节的诱因。职业教育通过科教融汇可将科学技术的创新发展与教育教学相融汇,隐形知识与显性知识有序交替,使学生既获知探究的过程,又获得探究的结果,高质量培养适应产业需求的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
(三)服务创新是职业教育科教融汇的目标
职业教育通过科教融汇可以推动科技变革、产业转型和教育改革全领域、全链条、全要素的深度融汇,服务创新发展。通过科研院所与职业院校的融通交汇,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更多人才和产业支持,促进科技成果的快速应用和推广,助力科技创新;通过科学技术研发过程与人才培养环节内容交融贯通,为产业转型升级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推动产业创新发展;通过科学技术发展与教育教学变革相互赋能,推进教育教学创新。
具体到服务产业创新发展,职业教育科教融汇要面向中小微企业,以应用性研究为纽带,围绕技术应用的“最后一公里”开展应用创新研究,发挥其对基础创新、技术转化创新的需求牵引作用,让更多技术变成生产力、创新变成现实、创意变成生意、产品变成商品,解决“卡身子”“卡腿”的问题。通过围绕区域中小微企业技术创新中的共性问题开展应用创新研究,发挥职业教育技术资源优势,破解中小微企业技术应用性研究难题。
(四)资源融合是职业教育科教融汇的关键
组织是各种各类资源的聚合体,资源是组织赢得持续性创新竞争优势的基础。从资源视角出发,科教融汇是一种资源优化配置,科学与教育两个系统发挥各自资源禀赋、相互补充形成的深度合作。职业教育要从系统观念出发,科学谋划,打破边界,实现科学资源与教育资源、产业资源与研究资源、实践资源与教学资源的跨界纵横协同,在人才、技术、设备、信息、文化和管理等方面,共建、共治、共享、共赢。这是推进科教融汇的关键。
职业教育通过科教融汇,可以将研究机构特别是企业型研究机构的成熟及主流工艺、技术、材料和装备转化为教学资源,将产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关乎产业转型升级提升的新问题、新需求作为科、教、产三方联合攻关的项目来源,“通过与科研机构采用‘引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加强人才交流,提升科研人员的教学规范度与教学水平,提高师资队伍科研攻关能力”。
(五)组织平台是科教融汇的支撑
科研组织平台是资源集聚的载体、项目培育的土壤、区域创新的高地。科技和教育要融汇于一体,其中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基于“大科学观”“大教育观”,构建科教融汇资源整合和共享机制,建设科教协同创新平台,产生新的科教融汇体,将教育活动与科研活动无缝衔接。
职业教育科教融汇通过搭建科、教、产合作研发平台,可以促进三方之间的联系,拓展产学研合作的深度,使科研项目更加贴近企业实际需求,破解行业企业发展难题,推动学校科研发展。通过建立科技成果转化中心,为企业提供技术转让、技术评估、技术咨询等服务,以此促进科研院所的知识产权转化和创新。
结合上述分析与职业教育开展科教融汇的实践探索,笔者试对职业教育科教融汇的理论内涵进行一个界定。职业教育科教融汇是指职业教育以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基本目标,通过打造科教协同创新平台,使科技与教育在人才、技术、资源等要素资源方面贯通交融,科研研究与教育教学相辅相成,科学技术研发过程与人才培养环节无缝对接,科学技术进步与教育教学变革相互赋能,科、教、产等多方主体深度合作的一种协同育人新模式,旨在满足培养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促进科技创新和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社会目的。
二、职业教育科教融汇的实践路径
实践路径的系统思考谋划,是为了解决科教融汇“怎么推”的问题,对推进职业教育科教融汇起着指导性和规范性的作用。
(一)创新理念:坚持“四项原则”,系统思考谋划
一是坚持以人为本,将科技创新融入教学环节,培育学生创新精神,让学生成为能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二是坚持应用导向,以产业定科研,以专业定科研,以改革定科研,以行业企业技术难题破解需求为导向。三是坚持服务创新,为科技创新链上的基础创新、技术转化创新提供辅助服务;通过科技成果推广、生产技术服务、科技产品咨询、科技项目开发等方式方法,服务中小微企业技术创新。四是坚持软硬并举。软件方面,要建立《科研组织与协同研究管理规定》等系列规章制度,保障科教融汇推进有人主抓、有章可循、有事可做。硬件方面,要“建设科教融汇、产教融合创新体,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统筹发展,并在推进科教融汇、产教融合中探索教育评价改革”。
(二)明晰路径:注重多措并举,实现融汇融通
1.推进科技创新与教育变革的融汇,构建科教培养模式,培养适应发展的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
职业院校要围绕技术变迁和企业组织方式变化,构建科教融汇的人才培养新模式,注重专业交叉、技能复合,汇集科技创新元素,创设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的育人环境,解放学生的思想,释放学生的潜能,塑造学生的个性,将科技创新的成果、产业企业前沿的案例转化为学习资源,有机融入课堂教学,塑造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研素养,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
2.推进科研机构与职业院校的融汇,创新融汇载体,形成科教创新合力
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八部门印发的《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通知(发改社会〔2023〕699号)中提出,“丰富产教融合办学形态”“支持职业院校联合企业、科研院所开展协同创新,共建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创业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服务地方中小微企业技术升级和产品研发”。职业院校要把握国家政策提供的契机,加强与科研机构的融汇合作,聚集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和投入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围绕平台建设、人才聚集、资源共享等,启动建设一批建设项目,逐步构建面向“大职教”“大科技”的科教融汇组织平台,渐进实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高质量,服务区域经济社会的高质量。
3.推进科研项目与教学过程的融汇,创新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素养
职业院校要树立“科研、教学和实训相融汇”的指导方针,缩短科技创新与学校教学间的距离;依托科研项目将新技术转化为课程与教学内容,利用科研装置开发实训项目,实现科技研究项目与教学项目的融汇;充分发挥科技创新项目的实践教学功能,将科技创新项目细化为实训项目,构建项目化“研训合一”实训体系。引导学生参与教师的真实科研项目,“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技能,锻炼学生逻辑思辨的科研思维,形成求真务实的科研精神,提升创造探索的科研能力,发展锲而不舍的科研品质”。
4.推进科学技术与教学方法的融汇,创新教学模式,塑造学生个性化特质
科技革命与教育变革的发展呈现出联动推进、交融共生的特征。《国务院关于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的通知》(国发〔2017〕35号)提出“打造智能教育,要求利用智能技术加快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法改革,构建包含智能学习、交互式学习的新型教育体系”。职业院校推进科学技术与教学方法的融汇,要在过往应用科技创新技术赋能教育的基础上,升级学习环境,助力教师发展,赋能学生成长。可以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对每个学生的个性和特点进行判断,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培养个性化、自主性、创新性技术技能人才,适应科技革命与教育变革发展新需求,实现“人才培养精准化,教育内容丰富化,实训教学虚拟化,学生成长具象化”。
(节选自《南方职业教育学刊》2023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