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学院生态下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的逻辑要求、价值内蕴及实施路径
发布日期:2024-01-17 09:43

       产业学院是以服务区域产业发展为牵引,以专业特色鲜明、产业联系紧密的高校为依托,联合地方政府、行业协会、企业机构等多元主体共建、共管、共享的一种集产业链、创新链、教育链等有机衔接的示范性人才培养实体。在现代产业学院建设过程中,实训基地是校企合作教学的依托载体。2022年9月,教育部等九部门在联合印发的《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以下简称《计划》)中提出要推动建设300个左右具有辐射引领作用的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实训基地建设是新时期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成果,同时也是产教融合的集成载体,对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打造高职院校特色专业,培养高质产业技术人才和推进区域产业转型升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此,本文立足于现代产业学院的生态属性,在厘清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的逻辑要求、价值内涵的基础上,探索提出实训基地建设的相关优化策略,以期为高职院校构建一条可复制、可推广、高集中、深应用的产教融合育人模式。
       一、产业学院生态下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的逻辑要求
       1.实训基地建设是教育资源的配置结果
       现代产业学院与传统高职院校的二级院校相比,最显著的特征在于“产教融合”,是高职院校依托区域产业结构,联合行业企业开展联合办学。在打造现代产业学院过程中,提升专业建设质量,基于行业企业的产品、技术和生产流程,为人才培养提供一个多功能职业教育、一体化理实教学、仿真性顶岗实习、针对性技能提升的场地至关重要。产业学校生态下的实训基地建设由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共建、共管、共享,尤其是实训基地的建设,出于位置选址、场地建设、资源配置的客观需求,主要由行业企业承担;高职院校则肩负着专业教育的理论教学工作责任,为实训基地输送可塑造性的学生。企业在参与现代产业学院建设中获得了学生的培养权,促使企业在岗位群建设、人力资源选拔、产业转型的可控性上抢占先机。而高职院校则弥补了实践教学开展的设备缺失、经费紧张、场地不足、师资薄弱等问题。高职院校和行业企业依托产业学院,共建实训基地,不仅深化了校企合作命运共同体理念,还促进了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了产业链与教育链的有效衔接。
       2.实训基地建设是政策驱动的创新成果
       无论是现代产业学院的建设,还是实训基础的建设,都是职业教育改革下政策驱动的结果。从《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提出要建设一批“集实践教学、社会培训、企业真实生产和社会技术服务于一体的高水平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到2020年《计划》提出“动试点城市建设开放型、共享型、智慧型实训基地”,再到2022年5月1日修订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以下简称《职业教育法》)规定县级以上政府、高职院校等多主体需要“建设高水平、专业化、开放共享的产教融合实习实训基地”,顶层设计一直在逐级加大对实训基地建设的重视度,从法律法规层面为实训基地建设奠定了依据。根据相关数据显示,“十三五”期间,我国通过教育现代化推进工程投入约238亿元支持1 000余个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设,2021—2022年两年时间更是投入105亿元支持约200个实训基地建设。在政策驱动和财政扶持下,通过积极引入企业教育主体的市场力量,不断推进产业学院实训基地在职业人才教育的“量”和“质”上革新,从而探索出校企协同共育人才的创新模式。
       3.实训基地建设是产教融合的集成载体
       《指南》明确规定现代产业学院的申请条件要求“实践教学学时不低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总学时的30%”。而产业学院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则需要依托实训基地,如此一来,实训基地便成为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集成载体。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领域,产业学院根据区域产业发展格局和行业标准,制定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课程体系,并集中资源打造实训基地,用以满足“不低于30%的实践教学学时”条件,能够有效提升校企联合培养人才对地方产业发展的适应性;在协同创新领域,产业学院利用校企共建的“双师”队伍、设施设备、实训场所等,协同开展产学研用一体化活动以及关键技术攻关研究。其中,实训基地汇聚了行业企业的市场信息、产业技术、管理经验和科研场所等资源,以及高职院校的人才优势、政策红利、教研能力等要素,在推进产教融合、引领行业技术、促进成果转化与应用等领域的优势突出;在资源共享领域,产业学院共建共管,实训基地共用共享,由此,企业能够获得产业转型的人力资本积累和行业前沿技术的引领先机,高职院校则弥补了学生实践场地、教师挂职锻炼的产教短板。
       4.实训基地建设是区域产业的服务支撑
       2020年7月,教育部和工信部联合印发《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以下简称《指南》),提出要“围绕产业技术创新关键问题开展协同创新,实现高校知识溢出直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这就明确了现代产业学院建设中通过实训基地来服务区域产业发展的目标定位。现代产业学院的特色化办学,服务区域产业集群发展是其职责使命,依托产业学院,校企共建实训基地,能够有效对接区域产业集群需求,针对性地开展专业技术更新、职业人才培养和技术成果转化,从而重构产业学院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实践教学体系,补齐人才专业技能无法适应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短板,实现教育链、人才链和产业链的有效衔接。与此同时,高职院校产业学院实训基地还通过空间场所的打造,持续性深化校企科研协同、提供产业技术服务、增强产教师资水平、适配产业服务需求,为区域产业发展竞争力提供智力支撑,保证创新链与产业链的紧密衔接,促进区域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产业学院生态下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的价值内蕴
       1.为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
       高职院校实训基地是校企一体化发展的重要载体,在深化产教融合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在以市场为导向的现代产业学院建设中,实训基地的建设兼具产业服务、人才培养、校企协同等属性,由外向内逐级深化“三教”改革,推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模式的深入发展。其次,在现代产业学院校企深度融合下,实训基地建设找到了高职院校和行业企业、职业学生和技能人才、专业教育和产业发展、技艺传承与技术创新的平衡点,教学主体和客体、教育对象和内容之间相互穿插渗透,形成了以实训基地为载体的校企文化、技术管理、教育资源中转站,构建起牢固的校企合作纽带,深化命运共同体建设。最后,现代产业学院生态下高职院校实训基地作为人才培养创新平台,以互补、互利、互动、多赢为原则,吸纳了高职院校、行业协会、市场企业、地方政府等多元主体,成为产、学、研、转、创和用的前沿阵地,在促进学生职业化培养、教师专业化发展、产业创新性引领的同时,也赋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成为高职院校抢占职业教育高地的重要驱动力。
       2.为建设高职院校特色专业奠基
       现代产业学院生态下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实现了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有利于高职院校特色专业的发展。首先,有利于增强高职院校特色专业的适应性。《职业教育法》明确了接下来职业教育的发展任务,即“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建立健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职业教育制度体系”,这从法律层面规定了职业教育发展的“适应性”方向。实训基地建设是高职院校、政府部门、行业企业共同努力的结果,多元主体的合力集中于提升职业教育实践基地的适应性,即专业设置以区域产业为导向,人才教育突显产业人力需求,以此打造适应区域产业发展需要的特色专业。其次,有利于提升高职院校特色专业的开放性。传统高职院校在独立的办学体制下,独立承担着人才理论基础与专业技能的教学任务,缺少科研经费、产业技术、实践场地等支持,而以市场化为导向的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共同构建实训基地,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引进市场活水,加强了职业教育与市场和企业的联系,提升了特色专业建设的开放性。最后,有利于提升高职院校特色专业的系统性。产业学院生态下高职院校实训基础的建设和应用,涉及专业结构、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实践内容、专业技能等各个方面的要素,通过有机融入企业产业资源和高职院校教育资源,有利于推进了专业建设的系统性发展。
       3.为创新产业技术人才培养提质
       现代产业学院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校企合作,实训基地的应用深化了产教融合,有助于产业技术人才的创新提质。一方面,校企共建实训基地为职业学生提供了演练场所,深化人才技术技能的内涵。现代产业学院通过统筹配置学校、企业、政府和行业各个层面的实践教学资源,充分利用区域产业集群的园区、市场、协会等功能单元,构建功能集约、开放共享、高效运行的专业实践平台和产、学、研、转、创、用的实训基地,为专业人才的技能提升和技术创新提供良好的孕育场。另一方面,校企共建实训基地瞄准市场人力需求和产业转型规划,以产业为导向落实完善产教融合的学生实训体系,进一步丰富了技术技能人才的创新内涵。当前,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为实训基地建设注入了科技化元素,现代产业学院抓住产业转型的关键环节,集中力量协同推进实训基地的数字化建设,助力人才的创新性培养,构建了校企互惠共赢、一体化技术人才创新培养的新办学格局,使高职学生在获得专业技能提升的同时,也增强了信息化时代的基本数字能力。
       4.为推进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增效
       现代产业学院生态下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通过人才培养、专业建设、校企合作、服务平台等推进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在人才培养上,实训基地以强化学生职业胜任力和岗位实践力为目标,“引企入教”的合作式、任务式、项目式等实训模式为区域产业转型发展输送了高质量人力资源。在专业建设上,实训基地紧密对接产业链,实现了多专业交叉融合和多项目实践演练,既扩展了高职院校专业教育的空间范围,又延伸了专业人才技能培训的内容,强化了专业教育和产业培训的有效衔接。在校企合作上,实训基地集合了学校专业教育、企业经营文化、产业技术等资源,深入进行课程内容、行业标准、生产流程创新改革,形成了集实训内容、方法、手段、流程于一体的产业人才培养模式,推进了教育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的资源对接。在服务平台上,实训基地本身是服务于产业人才培养的实践平台,产业学院生态下发挥着生产、教学、研发、创新创业等多项功能,不断推进产业技术孵化、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人才培养,为推进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增效。
       三、产业学院生态下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的实施路径
       1.找准定位,提升基地建设水平
       为了深化实训基地建设、赋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从当前产业学院生态视角下,我们应科学谋划实训基地的办学定位,提升基地的建设水平。一方面,立足于服务区域产业发展的定位来建设实训基地。实训基地肩负着人才实践技能培养的重任,是现代产业学院根植于区域和行业长期建设发展的重要使命。对此,在顶层设计上,高职院校要围绕区域经济和特色产业发展需要,制定完善实训基地的建设制度。另一方面,立足于统筹职业教育发展的目标来建设实训基地。人才培养和产业服务是现代产业学院肩负的重要任务。高职院校在建设实训基地过程中,要始终以提升职业学生专业技术技能为前进方向,通过对优势资源的优化重组、建设规划的特色重塑,广泛吸取国内外相关产教融合模式的经验,打造具有产业特色的实训基地,提升产业学院实训基地的竞争力。例如《方案》提出了“积极吸引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指导各地各校借鉴德国、日本、瑞士等国家经验,探索创新实训基地运营模式”,从而为谋求实训基地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方向。
       2.赋权增能,强化基地运行能力
       从现代产业学院的地位来看,属于一种典型的多元混合所有制办学组织,基于产业学院建设的实训基地,也深烙着这一属性。因此,在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要从法人地位、产权管理、法律政策方面赋权增能,强化提升实训基地的运行能力。在法人地位上,明确现代产业学院生态下实训基地的独立属性,将之与传统高职院校的二级院校区别开来,突破实训基地法律地位不明的掣肘,从而消解母体学校的行政干预,避免实训基地运行“行政化”,强化实训基地的独立运行能力。在产权管理上,根据实训基地的建设出资情况,出台文件明确产权归属问题,对不同主体所拥有的实训基地实物、股份、债务、收益等合法的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进行保护。同时,通过权责明确的制度规范,约束校企双方对于实训基地的使用行为和资源配置,激发产权主体内在动力,充分提高实训基地的经济活动运行效率,助力产业发展效益。在法律政策上,当前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指南》等对实训基地做出了一般规定,但是对实训基地的运行规范、利益分配、监督机制还缺乏明确的规定,对此,我国还需要从法律政策的角度予以完善,强化实训基地的运行能力建设。
       3.科学治理,提升协同建设能效
       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的主体多元,为了促进实训基地的有序运作,需要进行科学治理,提升协同建设的能效。具体而言,一是完善多主体利益诉求机制。实训基地建设的参与主体是以利益为链接核心,在建设之初,需要明确各参与主体的利益分配和协调模式,坚持公平公正、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理念,建立求同存异、高效包容的建设方针。二是建立优化实训基地的组织架构。实训基地治理必须坚持教育发展与市场运作的双重逻辑,避免陷入传统高职院校自上而下的泛行政化管理模式,要根据多元协作的建设理念,实现建设管理、运行决策和日常监督权“三权分置”组织架构,巩固实训基地在现代产业学院实践教学开展中的主阵地地位。三是完善实训基地的协同治理机制,根据实训基地建设的多元主体参与情况,基于平等自愿的协商方式,共同讨论、制定实训基地章程,明确不同主体的职能定位、权利范围、职责义务以及运行程序等。
       4.探源溯流,适应产业发展需求
       高职院校加强实训基地的建设,需要明确实训基地建设的初衷,从不断孵化技术人才的角度,完善实训基地的软硬件配置。首先,建设主体要依托政策支持,为实训基地后续建设提供人力、物力与财力保障。《方案》指出,职业教育“经费投入要进一步突出改革导向,支持校企合作”,这与现代产业学院实训基地的建设需要相适应。对此,建设主体要抓住政策红利,完善基础配套,不断发挥实训基地在人才专业技能培训上的作用,时刻牢记实训基地的建设初衷。其次,从产教融合的角度,巩固实训基地的育人平台地位,打造高职院校特色专业产、学、研、转、创、用的前沿阵地,增强在学生职业技能培养、教师教学水平提升和产业创新技术引领等方面的作用,持续赋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最后,实训基础的建设要发挥好沟通市场、连接产业的任务,将行业标准、产业技术、实践流程和实训理念传达给学生,以此不断推进产业技术孵化、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人才培养,为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增效。此外,还可以利用大数据来强化实训基地的建设水平,依托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化对实训基地的学生管理、技术应用和信息收集,以满足数字化时代发展和产业的数字化转型需求。(节选自《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