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4-06-20 08:39
一、设计符合新质生产力要求的人培方案
在新质生产力条件下,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需要围绕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领域的需求进行动态调整和优化。“在培养方案设计上,坚持面向产业、聚焦数智,逆向设计、正向实施,以支撑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工作岗位所需的职业能力培养为逻辑起点,以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目标达成为培养终点,系统梳理发展新质生产力衍生的典型工作任务,重构数智化绿色化课程体系”。教学模式采用情境模拟、项目驱动甚至理实一体化,鼓励学生参与到真实项目中去,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充分利用数字信息技术,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提供丰富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展翻转课堂、慕课、微课、虚拟仿真实验等教学活动,提升教学效果与学习体验。
二、构建以项目驱动为导向的教学科研联动模式
以项目驱动为导向的教学科研联动模式秉持“学以致用、研以致教”的理念,强调理论学习与实际应用的紧密结合,科研探索与教学实践的相互促进。旨在构建一个教学与科研相互渗透、协同发展的互动、互补、共同发展的教育模式。它倡导在真实项目情境中开展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习专业知识、锻炼技能,同时鼓励教师将科研成果融入教学,提升教学质量与科研水平。具体的模式构建中,选取与专业课程紧密关联、具有前瞻性和创新性的科研项目或企业实际项目作为教学载体。项目设计应兼顾知识覆盖度、技能训练、创新性要求,确保其既能满足教学目标,又能引导学生接触科研前沿,激发科研兴趣。采用小组合作、任务分解、阶段汇报等方式,将项目任务嵌入课程教学,实现教学内容与项目进程的同步推进。教师担任项目导师,指导学生查阅文献、设计实验、撰写报告,引导学生在项目实践中学习专业知识、掌握科研方法。建立以项目成果为导向的多元评价体系,综合评价学生在项目中的知识掌握、技能提升、创新表现等方面。设立科研奖学金、创新竞赛、优秀项目展示等活动,激发学生参与项目的积极性。
三、加强校企合作,实现科研成果向教学资源的有效转化
高职院校应当主动与产业界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构建技术研发与工程实训平台,实现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通过与企业合作,高职院校可以利用企业的生产设施、先进的技术资源以及丰富的实践经验,为学生提供更加贴近实际的学习条件。通过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建实习实训基地等具体措施,高职院校能够将企业的实际生产场景融入教学中,使学生能够在真实的产业背景中学习和锻炼,从而有效提升其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此外,将最新的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案例和教材,不仅能够丰富教学内容,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同时,这种合作模式也为教师提供了深入了解企业一线的机会,使他们能够及时掌握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和技术挑战,进而更加精准地指导科研工作和推动教学改革。
四、完善科研评价体系,激励教师参与教学科研融合活动
完善科研评价体系是激励教师积极参与教学科研融合活动的重要手段。该体系更加注重教师在促进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法创新以及学生能力培养等方面的贡献。首先,评价体系应考虑教师在科研项目中的实际作用和贡献,特别是能够直接促进教学方法改进和学生能力提升的项目。此外,教师参与编写教材、开展实验教学改革以及指导学生科研活动等也应成为评价的重要内容。为了确保评价体系的激励作用,评价结果应与教师的职称评定、奖金分配、研究经费支持等实际利益挂钩。通过这种方式,教师能够清晰地看到参与教学科研融合活动对个人职业发展的积极影响,从而更加主动地投身于其中。(节选自《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4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