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型教育背景下高职院校模块化课程体系构建的理念
发布日期:2024-10-10 10:24

一、模块化课程体系的基本内涵
       20世纪70年代初,国际劳工组织的70多位专家经过14年的调查、研究和实验,在借鉴欧美发达国家经验的基础上,开发出适应不同职业需要的职业技能开发(培训)模式——MES(Modules of Employable Skill),即模块化课程体系,1983年开始推广。MES以职业分析为基础构建课程体系,课程紧密对接职业技能要求,实质上也是一种行为主义导向。模块化课程体系由技能模式、模块、学习单元组成。每个职业技能模式由一个或若干个模块组成,每个模块由若干个学习单元组成。技能模式是用模块形式表示的工作规范,每个工作规范由一个或几个技能模块组成。工作规范是通过对某一工作的任务和技能要求的分析而得到的工作标准。技能模式是就业技能模块的组合。模块是指在某一职业领域、工作范围内,将一项工作划分成若干部分,每一部分即为一个模块。这种划分要符合实际工作程序和工作规范,要有清楚的开头和结尾。学习单元是组成模块的基本要素(知识或技能),每个学习单元仅包含一项特定的技能或知识。
二、模块化课程体系的主要特征
       模块化课程体系以实践应用能力为本位,简化理论、突出实践(实用、够用、管用)。这是一种根据需求搭积木式的课程教学体系。具有以下主要特征,一是要“破”,即原来完整的职业领域内容按照某一维度进行划分,形成若干部分;二是要“整”,即这种划分不是随意地划分,而是要保证每一个部分的内容独立完整,自成体系;三是要“联”,即在一定范围之内,这些模块之间应保持一定的逻辑关联性(如按照工作顺序);四是要“活”,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需求、兴趣选择而组合不同的模块,形成个性化的学习路径。因此,随着企业技术、生产组织方式等迅速的变化,企业先进设备的使用也往往是先于职业院校的课程内容和实训设备的更新,且更新的周期较长,制约了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的对接。但是采用模块化课程体系后,更新的技术、设备、生产方式等可以直接体现在模块的更新上,学校也只要将原有课程体系中的旧模块更新为新模块即可,不必等待较长时间重新开发。
三、模块化课程体系的实践要求
       首先,需要构建合理、灵活的课程教学模块体系。模块化教学体系应该由模块、任务构成。每个教学模块应该相对独立又灵活多变,既可以随时建立新的模块以适应专业的不断发展,又可以与其他拓展专业共享;既适合全日制教学的需求,也要符合企业岗位的培训要求。其次,需要建立一支素质过硬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模块化教学法不仅要求教师掌握过硬的理论知识,而且要求教师熟练掌握实践操作技能。再次,应建有专业实训室。在教学过程中,能够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充分利用各个专业实训室,将枯燥的理论教学过程转变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体化教学过程,做中学、学中做,使学生真正做到知行合一。最后,还需要数字化转型的助力和推动。教育数字化是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引擎。随着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的持续推进,技术与教育教学进一步融合创新,促进了数字时代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也带来了模块化课程体系的革新。尤其随着5G、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提出的新要求,不断助推模块化课程体系“新目标”“新内容”“新实施”“新评价”的发展和更新,需要进一步打造学生智慧学、教师智慧教、督导智慧评的新生态。(选自《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4年第2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