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融汇视域下高职教育“三教”改革的新要求与现实路径
发布日期:2023-12-04 09:20

一、科教融汇:高职教育“三教”改革的精神引领
(一)科教融汇对教师发展的新要求
       我国实施职业教育科教融汇,教师是核心参与主体。基于科教融汇视域下开展高职教育“三教”改革,首先需要回答人才培养“谁来教”的问题,即围绕科教融汇的现实发展要求,高职院校需要建设一支什么样的教师队伍、教师群体需要具备什么样的素质能力的问题,而该问题的答案,正是集中于“双师”和“教学创新”两大关键词。
1.具备新的“双师型”素质。
       培养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是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的重点任务。科教融汇作为职业教育的新方向,对教师的素质与能力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在传统的“双师”素质基础上,教师还需树立课程思政育人意识和培育课程思政能力,为学生塑造积极正确的价值观体系,同时还需具备技术创新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在专业技术素养领域,一方面,教师应谙熟技术研发和创新的理论知识,拥有系统的技术创新思维和方法论;另一方面,教师应具备丰富的技术研发实践经验,有能力自主或者与企业行业联合开展技术研发和创新项目。只有如此,教师才能够将科教融汇真正落实到日常教学工作当中,通过组织和参与校内外技术研发和创新项目来助力实践教学水平提升,培养更多政治素养过硬的创新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2.打造新型教学创新团队。
       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是加快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抓手和重要举措。我国实施职业教育科教融汇,对高职院校教学创新团队建设同样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方面,在专业教师队伍的能力建设上,学校要更加注重教师个体关于科学素养、专业领域先进技术应用能力的培训,提升专业教师群体指导学生开展技术创新实践的能力;另一方面,学校要充分认识到团队协作在技术研发与创新活动中的重要作用,更加注重教师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形成有组织科研的氛围,通过集体力量来取得科技创新工作的突破,并言传身教,帮助学生群体同样形成良好的团队协作意识和能力。
(二)科教融汇对教材变革的新要求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重要物质载体,更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主要阵地,教材改革的实质是教学内容的改革。基于科教融汇开展教材改革,需重新回答教材如何体现传统知识与现代科技的更迭与融合,并以何种形态呈现等问题。根据科教融汇的发展要求,学生应接受来自校企政行的融合教育,促进技术技能与社会实践融入,实现基础理论与科学技术融通。教材改革的方向,应将前沿科学技术融入教学内容,不断优化传统教材样态,促进教材的现代化、科技化。
1.立足政治引领融入前沿科学技术。
       教材作为体现国家意志的重要载体,肩负着激发学生踔厉奋发爱国热情的重任。教材建设要立足政治引领,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强化国家事权,把培根铸魂、启迪智慧贯穿在整个过程中。我国教育方针始终都是围绕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无论是建设者还是接班人,都是把人的全面发展和塑造放在首位,先要成为“人”,才能成为“某种人”。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高质量教材建设必须体现出教材的政治性、教育性、科学性,推进“教育、人才、科技”三位一体融合发展,筑牢强国之基。随着全球科技浪潮的席卷,高职院校应主动积极地顺应科技进步和产业发展方向,在专业教育中及时融入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产生的实践成果,这正是科教融汇对教材建设所提出的新要求。对此,在教材改革工作中,一要“吐故纳新”,着重吸收前沿科技成果,尤其是各个产业领域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二要紧密对接产业升级和技术变革趋势,优先规划建设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急需产业行业的专业课程教材;三要在通识课程教材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文明,培养学生追求至美、勇于探索的大国工匠精神。
2.以“外华内虚”的样态突破现有局限。
       当前数字化、智能化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冲击着各行各业。面对新一代“网络原住民”,高职教材建设需注重“外华内虚”的多样态开发。“外华”即教材外形丰富,主要是指教材突破传统固有书本样态,利用信息化、数字化技术,使之成为数字化、可视化、可感可仿真的教材,体现科技与传统教学的相互融合。“内虚”即教材内容要留出引发人思考的空间,不宜太过充盈。教材内容如果太过繁重,会大大增加老师备课压力,而无法潜心科研。课堂上教师满堂灌,缺少诘问交流,难以启迪学生思维,教学不能支撑科研,科研又无法反哺教学,出现科教互不相容的局面。因此,科教融汇视域下,教材改革应顺应现代教育新模式和新形态,将前沿科技成果、先进教育技术与教材建设结合起来,不断丰富教材形式。在内容方面尽量精简,择其要义,留给教师与学生更多的想象和探索空间,开发更多学生喜闻乐见的新颖教材,帮助学生更方便快捷地吸收新知识、新技能。
(三)科教融汇对教法创新的新要求
       教学方法是学校日常教学活动的基本要素,也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教法改革一直是我国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中的重点工作。基于科教融汇背景,职业教育教学方法应如何优化改进,如何适应科技与教育不断汇聚融合的新发展趋势,对高职院校教育工作者提出新挑战。
1.促进科技应用与日常教学相融合。
       当代前沿科技应用融入高职院校日常教学活动中,最直观、最具体的表现就是教学技术、教学工具的科技化。如何利用当代科技成果改造现有的教学技术、工具和手段,使课堂教学更加丰富、生动、有趣,是基于科教融汇的教法改革所着重解决的问题。科技应用与日常教学相融合主要体现于两个方面:一是专业领域的科技应用与日常教学相融合,即社会生产中的新技术、新装备与高职专业教学实践活动相融合,实现前沿科技成果及时融入专业教学;二是生活领域的科技应用与日常教学相融合,即民众日常生活中接触和使用的现代科技,如“互联网+教育”、数字化教育等。高职教育应善于借助当代科技进步之势,优化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2.围绕科学技术构建新型教学方法。
       科教融汇对于日常教育活动的意义,在于利用先进科技成果来优化整个教育过程与教学模式,其中优化教学方法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当代前沿科技成果融入高职院校日常教学,不仅为教学方法的创新注入新元素、开辟新空间,也改变了课堂教学逻辑,推动教师角色快速转变,亟须教师重新审视课堂教学的定位、功能、作用和组织方式,及时转变课堂教学方法的构建理念和思路,不断进行教学方法的突破和创新。现阶段,对教学实践影响最广泛、最显著的前沿科技成果主要是新一代信息技术,尤其是数字技术。基于科教融汇的教法改革,应当围绕数字技术及其应用,以数字化思维和理念创新课堂教学方法,打造线上线下混合、虚拟与现实相结合的教学新模式。
二、科教融汇精神引领高职教育“三教”改革的路径
(一)搭建科教融汇平台,为提升师生科技创新实践能力提供物质保障
       职业教育具有鲜明的实践品格,在高职教育“三教”改革行动中要贯彻好科教融汇的理念和要求,首先需要“校政行企”联合搭建功能完备的科教融汇平台和运行机制,为提升师生科技创新实践能力提供强有力的物质保障。
1.“校政行企”协同共建科教融汇平台。
       高职科研工作要产出有社会效益和经济价值的成果,需要面向市场、面向需求,因而搭建科教融汇平台,必须走开放式建设的道路,吸引政行企等主体加入。为此,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需要加强政策研究,出台更多精准有效的支持政策,如信贷、用地、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引导行业企业加大投入力度,与高职院校共同建设集科研、生产和教学于一体的科教融汇平台。依托科教融汇平台,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开发科研及技术攻关项目,为行业产业提供科技攻关、技术服务、智库咨询等专业服务,鼓励师生到科教融汇平台进行实践锻炼,推动科教融汇育人取得长足发展。
2.完善科教融汇平台运行机制。
       搭建科教融汇平台只是在高职教育教学工作中落实科教融汇的第一步,要保证科教融汇平台能够为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提供长期的支持,还需要完善平台运行机制。首先,在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的指导下,建立健全科教融汇平台工作协调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在联合实施科研项目或者技术攻关项目的过程中,校企双方如何投入人财物,各部门之间如何协同配合,都需要校企双方制定严谨的工作制度和细则。在科研项目或技术攻关项目结项后,如何界定参与人员的贡献,如何分配项目所产生的经济效益,也需要校企双方提前制定明确的责权利划分标准。其次,校企双方还应建立健全科教融汇平台与市场的对接机制。以行业组织、研究机构为媒介,共同建立常态化的产教信息交流机制,使科教融汇平台的运作贴近市场、贴近需求,从而提高科研工作和技术攻关的实效性,创造出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价值。
(二)健全激励制度,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科研创新工作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核心,其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水平对教学质量有着直接而重大的影响。科教融汇落实于高职教育教学实践,也高度依赖教师的科研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基于科教融汇推动教师改革,首要任务就是健全激励制度,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科研创新工作,推动高职教师科研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水平提升。
1.完善教师科研激励机制。
       完善科研激励机制,不仅要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科研工作,同时还要激发教师指导学生参与科研的积极性。高职院校通常都有一套科研激励制度,对于参加各类科研项目并取得成绩的教师进行物质或精神层面的奖励。但在科教融汇的发展趋势下,很多高职院校的科研激励机制建设滞后,主要表现为激励形式单一、力度不足,难以充分调动一线教师参与科研工作的积极性。对此,一方面,高职院校要丰富科研激励的形式,从社会荣誉、评奖评优、薪资待遇、职称晋升、进修深造等多个层面进行激励,满足教师职业发展的个性化需求;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要加大科研激励的力度,特别是对指导学生科研活动获得突出贡献的教师,要强化激励措施。科教融汇之于高职教学,根本目的是要培养更多高素质的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因而开展科研活动不能仅限于教师,更重要的是吸引和指导学生参与科研活动,提升大学生的科研和创新实践能力,形成教师与学生共研共享的良好科研氛围。
2.建立教师分类发展评价制度。
       教师评价是教师行为取向的重要影响因素,高职院校要提高教师参与科研工作、落实科教融汇的积极性,就需要建立以科研为导向的教师评价制度。高职院校应根据不同岗位、不同学科、不同职称层次的教师特点和职责,建立科学合理、各有侧重的评价标准,按照科学研究、技术攻关、社会服务等不同面向分门别类地进行评价,确保评价标准、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的客观与公正。与此同时,在制度设计中注意给老师减负松绑,使科研与教学在一种动态的平衡中发展,让教师愿意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开展科研或教学活动,促进科研与教学有机融合,共同发展。
(三)健全教材联合开发、动态调整和监督机制
       科教融汇为我国高职教材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新契机,也为教材内容的更新迭代提出了更高要求。学校应主动顺应时代,加快推进教材改革,建立健全教材联合开发制度和动态更新机制,促进教学内容与科技发展同步。
1.建立教材联合开发制度。
       教材联合开发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企业行业需求高匹配性的有效路径。基于科教融汇的教材开发,要顺应科技发展趋势,实现教材多样化、现代化的特征。一方面,高职院校要与高水平大学、优质科研机构、区域龙头企业等主体加强合作,构建人才培养共同体,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由各单位的学科带头人、技术专家定期召开会议,共同研究制定高职专业教材开发规划、开发标准、编写规范、主要内容等重大事项。同时,在地方政府的支持和指导下,高职院校要积极与各合作单位建立教材开发协同工作机制,明确各合作单位在高职专业教材编制工作中所承担的职责和任务。通过建立多元主体联合开发制度,尤其是吸引企业参与教材开发,能最大限度地体现企业发展的新动向,从而满足科教融汇的教学要求。另一方面,要转变教材开发理念和工作思路,着力构建传统纸质教材与新形态教材相互补充、相辅相成的专业教材体系,积极开发适合碎片化、自主性学习的轻量型网络教材。高职院校要积极探索纸质教材的数字化改造,开发更多可听、可视、可练、可互动的数字化教材。此外,还应将生产领域中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融入专业教学过程,加快建立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与企业共同开发图文并茂、形式多样的活页式、工作手册式等新形态教材,开展项目式、工学结合式课堂教学,使教学融入前沿科技,促进区域高职教育的特色,与企业互惠互利。
2.健全教材动态调整机制。
       当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呈现出多点突破、加速迭代的特征,“倒逼”教材内容加快更新。学校要深刻理解教材更新和调整的急迫性、重要性。一方面,高职院校要持续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通过与行业企业的合作交流,获知专业教材内容更新的方向。高职教材建设要紧密围绕智能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现代农业、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人工智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这也是落实科教融汇的重点领域。高职院校在教材开发过程中要优化资源配置,集中智力和技术资源,强化物质条件保障,确保教材开发高水平、高质量完成。在此基础上,学校通过优化专业布局、完善课程体系的协同推进,使前沿科技成果真正融入教育教学中。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要加强对社会技能需求、产业发展现状的调查研究,严格落实教育部关于职业教育教材每三年修订一次、每年动态更新内容的要求,完善专业教材编写和修订相关制度,组织校内外专家、教学骨干定期对专业教材内容进行审核,保障教材内容能够及时吸收生产领域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
3.健全专业教材监督和评价机制。
       以科教融汇为导向建设专业教材,需要进行严格的监督评价。高职院校要建立常态化教材质量监督制度,在新教材开发、内容更新等方面取得阶段性成果时,应及时组织教学骨干、专家组对教材进行监督检查,必要时可以邀请校外专家、行业资深人士、企业高级技术人员对教材进行检查。教材投入使用后,学校要组织开展对教材使用成效的阶段性评价工作,让师生、用人单位、企业行业等主体对教材进行达成度评价。评价中,相关主体应重点关注当代科技成果与专业教学相结合的内容,关注教材内容对产业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的吸收情况。
(四)丰富课堂教学技术,创新课堂教学方法
       实施高职教育教法改革,应丰富课堂教学技术,创新课堂教学方法,推动现代科技应用与日常教学深度融合,实现教法层面的科教融汇。
1.打造智慧课堂,实现科技与教学融会贯通。
       在教学方法改革中,高职院校应积极围绕数字技术构建课堂教学技术体系,推广数字化教学。首先,要加强数字校园建设,为各教学单位配置数字软硬件设施设备,鼓励教师积极开发数字化教学资源,如教学课件、教案、教学素材等,夯实数字化教学的基础。其次,要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等主体加强合作,共同开发适用于专业教学的数字技术应用,如开发人工智能辅助学习软件,帮助学生自主学习专业知识;引进虚拟现实装备,用虚拟情境来实施实践教学等。最后,教师要保持对数字技术发展的敏锐性,将数字技术手段和教学资源融入日常课堂教学,设计出更加新颖、生动的教学方案,打造智慧课堂,促进数字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
2.打造跨时空课堂,实现科技与教学实时对接。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跨时空教学创造了更多可能性。教师要深刻认识信息技术、数字技术对课堂教学的颠覆性变革,善于利用信息技术拓展课堂教学的外延,整合学生不同时间和空间学习的特性,构建跨时空的课堂教学体系。在教学实践层面,教师可以利用网络、智慧学习平台开发上传理论知识教学内容,帮助学生课前预习及课后复习,从而减轻课堂教学的强度和压力。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可利用班级微信群、公众号、自主学习类APP等软件,存储、传递数字化教学素材与课件,帮助学生在课余时间利用移动终端进行学习。
3.构建多元主体的课堂教学新模式。
       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会中不同部门、不同领域的“信息壁垒”被打破,不同社会主体之间的交流与协同变得便捷和高效,为课堂教学的开放化、多元化提供了条件。高职院校实施教学方法改革,应把课堂教学方法创新与政企行“多元”育人、科教融汇育人密切结合起来,与相关单位建立起密切的教育合作关系,依托信息平台和数字平台,通过远程教育、远程指导、虚拟教学等形式,把行业企业、科研院所同样视作课堂教学的育人主体,邀请校外能工巧匠、技能大师、学者专家、行业资深人士参与课堂教学,发挥各自的专业优势,共同制定课堂教学方案,共同组织实施课堂教学活动,构建起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多元要素共同作用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真正贯彻科教融汇的发展要求。(选自《教育学术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