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3-11-01 15:42
一、构建“多层次多维度”的课程思政教育目标体系
课程思政教育目标的确立与设计,是构建课程思政教育体系的前提,对课程思政改革建设的持续推进具有聚焦、牵引效应。首先,在目标确立方面,高职院校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可从“学校、专业、课程、课堂”等层面,以及“根本目标、基本目标、职业目标”等维度,对学校课程思政教育目标进行系统化规划与设计。其中,根本目标主要关注培育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学生了解世情国情党情民情,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和情感认同,坚定“四个自信”;基本目标主要关注培育学生的公民素养,教育引导学生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会将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做遵纪守法、诚信友善的现代公民;职业目标主要关注培育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引导学生树立职业理想,践行职业操守,形成良好的职业精神、职业行为、职业习惯和职业品格等。其次,在设计思路方面,高职院校可结合学校特色、专业特点和学生特征,按照“自上而下、上下结合、逐层分解、环环相扣”的设计思路,着力打造“相互贯通、彼此支撑、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课程思政“目标链”,不断推进“多层次、多维度”课程思政教育目标体系的构建、丰富与完善。
二、构建“分层分类分段”的课程思政教育内容及实施体系
课程思政教育内容及实施体系的建设,是构建课程思政教育体系的核心。高职院校要围绕课程思政教育目标,着眼于“学校、专业、课程、课堂”等多个层面,“公共基础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实践类课程”等多类课程,“新生入学、在校学习、校外实习”等多个阶段,系统构建“分层分类分段”课程思政教育内容及实施体系。
一是加强分层设计,实行全方位育人。在学校层面,可将思政育人总体目标有机融入学校的环境、设施、专业、课程、资源、师资、机制、文化等硬件软件建设,并通过规划计划、文件制度、方案举措的出台与实施,不断促进课程思政育人工作落细落小、落地落实。在专业层面,要根据上级部门、学校的课程思政总体要求,以及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对思政素质的具体要求,分析提炼出具有本专业特色的专业思政教育主线及实施要求;在课程层面,各课程要围绕所在专业的思政教育主线和实施要求,结合本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类别、地位与功能,开发设计具有本课程特色的思政教育主题及实施办法;在课堂层面,要根据课程教学单元的具体教学内容与项目任务,围绕课程思政教育主题及实施办法,结合教学及学生实际,制订融入各种思政主题、案例或素材的教案。通过制订体现课程思政要求的学校人才培养总体方案或指导意见、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教学资源及基地建设标准、师资队伍建设标准、教案等,将思政教育贯穿落实到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各个层面和所有环节之中。二是加强分类建设,实行全课程育人。可根据每门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独特地位和作用,对其思政育人功能进行科学分析与合理定位,着力找准每门课程思政教育教学实施的最佳角度与有效切入点。其中,公共基础课程要围绕坚持理想信念、提升公民素养等目标要求,不断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系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宪法法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人文与科学素养教育、国家安全教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等;专业教育课程要结合本专业人才培养特色与思政育人目标,梳理提炼本专业知识体系与技能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政教育主线,立足本专业课程所涉及的产业行业背景,从世情国情、文化历史等视角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实施课程思政育人,不断增加课程内容的温度、深度和广度,使专业课程教学更加具有针对性、亲和力和人文情怀;实践类课程要注重工学结合、手脑并用、知行合一,侧重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安全意识、节约环保意识、创新意识等。
另外,高职院校在课程思政育人中要注重“显隐结合”,既要抓好显性课程思政建设,同时,也要加强隐性课程建设并充分发挥其独特的育人功能,比如,学校的建筑设施、实习实训基地、管理制度、人际关系、校风学风、课外活动、文化氛围等,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增长见识,提升素养,磨炼意志,塑造品格,促进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三是加强分段实施,实行全过程育人。要按照高职人才培养规律、思政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对全过程育人进行一体化设计与落实。根据学校教育教学的不同阶段,系统规划和设计“阶段性、递进性”的课程思政教育内容与实施要求,不断提高课程思政育人的针对性、实效性。比如,在新生入学阶段,可以将引导学生“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作为思政教育主题内容,通过开学典礼、入学教育、军训、专业教育、职业生涯规划讲座等方式组织实施,精心讲好“新生入学第一课”,引导学生树立职业理想,热爱所学专业,立下报国之志;在校内学习阶段,可根据公共基础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实践类课程的授课时间和开设顺序,分阶段、按步骤、有重点地设计和实施包含政治素养、公民素养、职业素养等方面思政教育内容;在校外实习阶段,通过行业企业的先进模范、能工巧匠、技术专家的言传身教,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就业观,促进学生形成爱岗敬业的劳模精神、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甘于扎根基层一线的奉献精神等。
三、构建“多元化多样化”的课程思政教育评价体系
课程思政教育评价的改革与优化,是构建课程思政教育体系的关键。高职院校要构建多元化、多样化的课程思政教育评价体系,充分发挥评价的诊断、规范、引导、激励等功能,以此强化高职院校各级组织和广大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建设的积极性和责任感。
一是建立健全课程思政评价运行机制。为实现课程思政教育评价的客观公正、准确高效,不断提升课程思政育人质量,高职院校应努力改变以往工作中出现的评价主体较为单一的现象,要通过优化考核评价机制,充分发挥行业企业、用人单位参与评价的积极作用,综合采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生评与师评相结合、校内评价与校外评价相结合等评价模式,积极创造条件引入第三方评价,建立健全多元化的课程思政教育质量评价机制,不断提高课程思政教育评价的科学性、针对性、操作性和实效性。
二是制订完善课程思政教育评价标准。充分发挥学校和二级院系学术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等专家组织作用,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研究制订学校、专业、课程、课堂等各个层面的课程思政教育评价标准。评价内容设计要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注重将学生的认知、情感、价值观相结合,将学生的思想进步、行为改变、习惯养成、身心发展作为各个层面评价标准的重要指标和重点内容,使评价标准更加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成长和身心发展经历,更好地呈现学生的职业态度、知识和技能的发展状态及进步程度。
三是改革优化课程思政评价方法手段。积极探索单项评价与综合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多样化评价方式;可根据不同专业、不同课程、不同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综合采用观测、访谈、实操、作品、调研、口试、笔试等多种评价方法;要加强智慧校园建设和教育信息化建设,积极创造条件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作为评价手段。通过推进评价方法和手段的多样化、综合化和信息化,不断提高课程思政教育评价的效率和效果,进一步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学习兴趣,推动课程思政育人质量的全面持续提升。
四、构建“多方协同推进”的课程思政教育保障体系
课程思政教育保障体系的构建,能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坚实支撑和良好环境。课程思政教育体系构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需要学校、二级单位、教研室、教师等各层面、各主体之间紧密配合,相互支持,协同推进。对此,高职院校要加强顶层设计,从组织领导、队伍建设、机制建设、经费支持、项目驱动等方面入手,为课程思政建设的持续深入推进提供坚强有力保障。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做好顶层设计,凝聚工作合力。成立由学校党委书记和校长任组长、其他校领导任副组长、有关部门和二级院系负责人为核心成员的课程思政建设领导小组,明确工作职责和任务分工,全面统筹推进学校课程思政改革建设工作;强化顶层设计,将课程思政纳入学校事业发展规划、年度工作计划及重要议事日程,将课程思政制度建设作为推进学校现代治理的重要内容;建立健全二级院系之间、专业之间教师的沟通交流与联动机制;制定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系统化实施方案和配套措施,确保课程思政落到实处,使“人人肩上有担子、个个身上有任务”,不断促进“课课有思政”“处处讲思政”“人人能思政”良好氛围的形成。
二是加强督导考核,强化结果运用,逐层传导压力。建立健全课程思政督导考核机制,将课程思政纳入二级院系、教研室、教师工作考核指标体系,纳入专业、课程、教材、资源和基地建设评估指标体系;建立动态化、常态化督导考核机制,使课程思政融入学校各专业人才培养全流程、全要素,实现可查可督、持续整改;强化对课程思政育人工作的过程监控、目标考核和结果运用,将课程思政考核结果与二级院系、教研室和教师的工作绩效挂钩,将教师参加课程思政改革建设情况作为评先评优、表彰奖励、职称晋升、送培交流的重要依据;改革学生的课程学习考核方式,将价值引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教学目标有机融入对学生的课程学习目标考核要求。
三是加强学习培训,创新活动载体,提升教师能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神圣使命。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为此,高职院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要不断加强学习思想政治理论,提高自身思政意识,培养思政教学能力,做到专业教学与思政教育相统一,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高职院校要广泛开展各种岗前培训、在岗培训、思政教育培训、教学能力提升培训等专项培训活动,不断增强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要以学校课程思政工作机构、研究中心、二级院系及教研室等教学组织为主要平台,广泛开展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的理论研讨、调查研究、现场观摩、经验交流、业务培训、竞赛比武、案例分享等活动;加大课程思政团队及名师建设力度,建立健全课程思政集体备课制度,积极探索课程思政改革建设的新思路、新举措、新路径;要将课程思政纳入学校重点建设项目范畴,积极组织开展课程思政示范专业、示范课程、示范教材等项目申报建设工作,坚持以项目为载体和纽带,不断促进教师课程思政意识和能力的持续提升。
四是加强激励支持,广泛宣传报道,激发队伍活力。高职院校应设立课程思政专项经费,为课程思政改革建设的持续推进提供资金保障;在教学成果(教材)评奖、示范专业、精品课程、规划教材、教学名师、优秀团队等项目的遴选推荐过程中,对课程思政建设成效突出的成果、项目、团队或个体予以重点考虑和优先支持;组织开展课程思政工作先进集体或优秀个人评选活动,对在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建设、应用和竞赛活动中成效突出的单位或个人给予表彰奖励。同时,高职院校应加强宣传报道,充分挖掘、选树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涌现的典型人物和先进事迹,以榜样的力量激发广大教师参与课程思政改革建设的热情;在宣传方式与手段上,可采用校内与校外、线上与线下、传统与现代媒介相结合的方式,根据实际需要灵活运用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介,对先进典型进行全方位、立体式的宣传报道,努力营造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良好舆论氛围,不断强化广大教师履行立德树人使命的荣誉感和责任感,不断提升课程思政教育体系建设质量,努力构筑新时期高职院校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新格局。(选自《中国职业技术教育》)